丙肝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丙肝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谭辉

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长沙410005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丙肝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丙肝患者8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干预的方式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心理护理与普通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比较以及疾病知识认知情况。结果:经护理后,两组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情况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知识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丙肝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患者的心理状况明显好转,对疾病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入,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丙肝;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效果

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居世界首位[1],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病毒性肝炎临床主要分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2],容易发展成为肝癌或者肝纤维化。目前临床对丙肝的治疗主要以干扰素为主,患者长期接受治疗,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对丙肝患者实施全面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丙肝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丙肝患者8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丙肝患者8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并确诊为丙肝。纳入标准:患者无精神、意识障碍,可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患者年龄大于18岁;患者无其他伴随性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依从性高;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心脏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伴有其他急慢性感染;患者伴有其他肝脏疾病;患者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将87例患者按照护理干预的方式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患者,年龄19岁到67岁,平均年龄(44.12±2.41)岁;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对照组42例患者,年龄19岁到66岁,平均年龄(42.89±2.16)岁;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心理护理与普通健康教育,在患者复查、复诊时进行,对患者的用药情况,生活、饮食、运动等都进行相应的常规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干预,两组患者均跟踪随访6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比较以及疾病知识认知情况。

1.4判定标准

疾病知识认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题目满分为100分;SAS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分,SAS标准分大于等于50分说明患者存在焦虑症状。

1.5统计学方法

本组统计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疾病认知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疾病知识认知情况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护理后,两组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情况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知识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首先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身体状况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计划。患者由于长期的病情治疗、反复等容易造成紧张、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3],患者的自信心较低,对治疗的依从性也不高。护理人员主动、热情的与患者进行接触,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细致的听取患者的讲述,给予安慰与鼓励,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可根据护理的实际环境,对患者进行音乐治疗,情感宣泄治疗等。护理人员应与家属积极沟通,让家属成为患者坚强的后盾,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3.2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单独讲解或者集体授课,可要求患者的家属积极的加入到听讲的课程中。内容包括疾病的发生原因,目前临床的治疗方法。健康生活方式也是提高治疗有效率的重要方法,患者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或者熬夜;饮食应以清淡、低油、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的新鲜蔬果为主,禁止暴饮暴食,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个人情绪应控制好,及时宣泄不良情绪;患者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尽量安静,避免嘈杂[4];合理安排适量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应注意运动避免过度激烈的运动,防止过度的耗氧量阻碍肝细胞的修复。药物的使用情况应重点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防止患者乱用药或者过度用药[5],这样都会增加患者肝脏的运动,不利于肝病的恢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接受全面的心理护理后,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同时摆正对待疾病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患者的SAS评分明显改善;健康教育使患者可以全面了解肝病的起因,治疗注意事项,用药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可以合理用药,防止患者过度用药或乱用药。

综上所述,丙肝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患者的心理状况明显好转,对疾病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入,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莫玉娟,葛艳茹.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5):301-302.

[2]胡芳。抗体ELISA检测联合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在丙肝治疗中的意义[J].中外医疗,2014,25:185-186.

[3]魏红梅,甘凯.干扰素治疗180例丙肝患者的临床药物副作用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2014.8(23):282-283.

[4]张艳.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07):45-47.

[5]王永林.α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不良反应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