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儿童父母角色缺失补救新途径——绘画心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对留守儿童父母角色缺失补救新途径——绘画心理干预

姜玉荣戚科琴

姜玉荣戚科琴(衢州学院,浙江衢州324000)

摘要:探索以绘画心理干预对留守儿童父母角色缺失进行补救的最佳模式。方法:以自尊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问卷、HTP评定工具、自编背景资料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采用2*2二因素设计,探讨绘画频率和干预方式对补救结果的影响。结果:(1)无论是自主绘画还是干预绘画都有助于双留守儿童自尊的提高,每周一次的干预绘画效果最好。(2)每周一次的干预绘画能显著降低双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

关键词:留守儿童;父母角色缺失;补救;绘画

1概述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段成荣,2005)。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角色缺失,使留守儿童的心理、人格等各方面都受到很大威胁(李小青,2008),甚至造成人格发展障碍和社会化障碍等问题(范兴华,2009)。“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段成荣,2005;肖汉仕,2005;李小青,2008;范兴华,2009)及原因分析上(方晓义,2008;申继亮,2008;李晓巍,2008),少有的对策研究也只是在文字上提供可能的参考,切实可行地解决“留守儿童”目前以及将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才是关键。对父母角色缺失儿童采用有效及时的补救措施非常必要。本研究主要探索对留守儿童父母角色缺失进行补救的新途径,通过绘画心理干预的方式,对父母角色缺失所造成的成长支持的不足进行补救,提高留守儿童的自尊、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等适应性。

2方法

2.1研究对象。以浙江省各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抽取衢州、台州、宁波、丽水、金华5地区的405名农村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中选取60名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双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将筛选出的被试随机分成5组,每组12人,男女各半,进行实验。

2.2研究工具。以自尊量表(Rosenberg编制,9项目)、儿童社交焦虑问卷(LaGreca编制,修订中文版,10项目)、HTP评定工具、自编背景资料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

2.3实验程序。第一步前测:所有被试完成4项调查,以测量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为自尊、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的初始值。第二步干预:其中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组采用2×2二因素设计,因素一为绘画频率,包括两个水平(每天一次、每周一次),因素二为干预方式,包括两个水平(个体自主绘画、个体干预绘画)。即0组为控制组,1组为每天一次的个体自主绘画,2组为每周一次的个体自主绘画,3组为每天一次的个体干预绘画,4组为每周一次的个体干预绘画。四个实验组均进行8次。第三步后测:干预后2周进行后测。

表1不同实验组心理健康前后测结果(M+SD)

项目前后测对照组

(n=12)每天一次

自主绘画

(n=12)每周一次

自主绘画

(n=12)每天一次干预绘画(n=12)每周一次

干预绘画

(n=12)

自尊前测26.42+0.6526.42+0.2726.67+0.6526.08+0.2727.08+0.27

后测26.25+0.7527.33+0.6228.58+0.7528.00+0.4528.59+0.57

社交焦虑

总分前测8.58+0.979.00+0.839.03+0.608.50+0.238.85+0.23

后测9.33+0.488.17+0.397.92+0.685.91+0.627.58+0.29

害怕否定评价前测5.17+0.605.83+0.965.50+0.875.33+0.975.25+0.78

后测5.58+0.325.08+0.764.75+0.383.50+0.605.00+0.52

社交回避苦恼前测3.42+0.583.17+0.723.83+0.533.17+0.783.50+0.65

后测3.75+0.913.08+0.603.16+0.722.42+0.512.58+0.35

2.4评定及统计方法。绘画按照HTP标准评定,其余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3结果

将60名双留守儿童绘画心理干预的实验结果进行总体统计(见表1)。

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前测数据差异均不显著。四个实验组在后测自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每周一次自主绘画组在后测自尊总分显著高于每天一次自主绘画组(t(22)=0.635,p=0.013<0.05),在后测社交回避苦恼分数显著低于每天一次自主绘画组(t(22)=0.834,p=0.045<0.05)。每天一次干预绘画组在后测自尊总分显著高于每天一次自主绘画组(t(22)=0.346,p=0.017<0.05)和每周一次自主绘画组(t(22)=0.322,p=0.00<0.05)。每周一次干预绘画组后测自尊总分显著高于每天一次自主绘画组(t(22)=0.685,p=0.005<0.05),每周一次干预绘画组后测社交焦虑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2)=0.516,p=0.005<0.05)。

经方差分析发现,后测社交焦虑量表总分(F(1,51)=3.223,p<0.05)及害怕否定评价(F(1,51)=3.89,p<0.05)上,绘画频率主效应显著,每周一次效果好于每天一次。

4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绘画有助于双留守儿童自尊的提高,其中每周一次的绘画干预效果最好。而在降低社交焦虑上绘画也起作用,每周一次的绘画干预能显著降低社交焦虑。从数据中分析发现,每天一次的干预绘画有助于降低双留守儿童害怕否定评价的焦虑,原因可能是在干预绘画中,干预者对儿童的积极肯定的鼓励和无条件接纳的氛围起作用。而每周一次的干预频率对双留守儿童的自尊的提高和害怕否定评价焦虑的降低上更起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儿童自我的梳理和整合有关系,在一周的时间中,儿童更有时间去调整。同时,绘画按照HTP标准评定后发现结果与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5结论

通过对双留守儿童绘画心理干预的实践研究发现:(1)无论是自主绘画还是干预绘画都有助于双留守儿童自尊的提高,每周一次的干预绘画效果最好。(2)每周一次的干预绘画能显著降低双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3)绘画干预中积极肯定的鼓励和无条件接纳开放的氛围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范芳,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2]杨晓燕.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72-74.

[3]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2-117.

[4]陆春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37.

[5]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15(2):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