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肌群在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颈部肌群在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曹子珣陶福典通讯作者

曹子珣陶福典通讯作者

黄石市爱康医院湖北黄石435000

摘要:颈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但病因、病理机制未明.颈椎病大多采用非手术疗法,临床缺乏客观量化的疗效评价标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颈椎病人颈部周围肌群生物力学性质发生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以及推拿手法作用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颈部肌群、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识码】A

1颈部肌群的解剖结构及功能、作用

解剖、观察并记录颈部肌群的形态,测量记录颈部肌群的相关数据,为颈部肌群组织做出影像形态学描述,探讨颈部肌群病变的可能因素以及颈型颈椎病的机制,为临床治疗颈椎病提供解剖学依据。并根据解剖学观测来进一步探讨CT、MR对颈部肌群显示的价值。

颈肌群的分布及功能颈肌的组织结构丰富,可依其所在位置分为颈浅肌、颈前肌和颈深肌三大肌群:颈浅肌群可分颈阔肌、胸锁乳突肌;颈前肌群包括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颈深肌可分成内、外侧两群。

一、颈浅肌群:

(1)颈阔肌位于颈部浅筋膜中,为皮肌,薄而宽阔,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向上止于下颌骨下缘和口角。

作用:拉口角向下,并使颈部皮肤出现横行皱褶。

(2)胸锁乳突肌在颈部两侧皮下,大部分被颈阔肌所覆盖,是强有力的肌,在颈部形成明显的标志。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二头会和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乳突。

作用: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面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后仰。该肌的最主要作用是维持头正常的位置,端正姿势以及使在水平方向上从一侧向另一侧的观察的运动。一侧病变使肌挛缩时,可引起斜颈和不能转头。

二、颈前肌群:

舌骨上肌群舌骨上肌群在舌骨与下颌骨之间,每侧4块肌,参与构成口腔底。分别为: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颏舌骨肌。

舌骨上肌群的作用:当舌骨固定时,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均能拉下颌骨向下张口。吞咽时,下颌骨固定,舌骨上肌群收缩上提舌骨,使舌升高,推挤食团入咽,并关闭咽峡。

舌骨下肌群

舌骨下肌群位于颈前部,舌骨下方正中线的两侧,位于喉、气管、甲状腺的前方,每侧有4块,分浅、深两层排列。分别为: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为薄片带状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

舌骨下肌群的作用:下降舌骨和喉,甲状舌骨肌在吞咽时可提喉使之靠近舌骨。

三、颈深肌群:颈深肌可分成内、外侧两群。

外侧肌群位于脊柱颈段的两侧,包括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各肌均起自颈椎横突,其中前、中斜角肌止于第一肋,后斜角肌至于第二肋。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这些结构,产生相应症状,称前斜角肌综合征。

作用:一侧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肌同时收缩可上提第一、二肋助深吸气。如肋骨固定,则可使颈前屈。

内侧肌群在脊柱颈段的前方,有头长肌和颈长肌等,合称椎前肌。作用:椎前肌收缩能屈头、屈颈。

颈部肌群的神经支配多重神经支配、毗邻重要神经血管颈肌多接受来自多根脊神经的神经纤维支配,如头夹肌为颈1-4后支支配,提肩甲肌为颈3-5前支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受副神经和颈2-4前支支配。此外,单一颈神经受刺激可能整条或几条颈肌同时受影响。颈肌痉挛、急性炎症水肿可直接压迫、刺激毗邻的神经、血管,而且可同时影响颈神经的前支和后支。因此临床上可见颈肩、上肢的皮肤浅感觉障碍,又同时存在运动障碍、肌力改变。

2与颈部肌群相关肌肉及功能、作用

项韧带主要是由弹性纤维组成,起于所有颈椎的棘突,止于枕外隆凸和枕外嵴(上下项线中间)。为倒三角形分布,边缘游离而肥厚,两侧有头夹肌,颈夹肌等多块肌肉。其主要作用是控制颈部过度前屈。此肌受损不能长期低头。

头夹肌大部肌束起自项韧带下部以及第三胸椎棘突,肌纤维斜向外上,止于上项线的外侧处。其作用是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此肌受损颈椎后伸和低头受限。

头后大直肌起自第2颈椎棘突,肌束斜向外上,止于枕骨下项线外侧部。头后小自肌起于寰椎后结节,肌纤维向上,止于下项线内侧部,此二肌损伤颈部僵硬疼痛,不能做点头运动。

斜方肌上部起自上项线内1/3处、枕外隆凸、项韧带、颈椎棘突等,肌纤维斜向外下,止于锁骨外1/3处的后缘及其附近骨面。两侧斜方肌同时收缩,可使头颈后伸。斜方肌上部肌纤维对颈部有重要作用,损伤的机会也很多。

肩甲提肌起于C1-4横突的后结节,为带状长肌,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侧,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侧,止于肩胛骨内侧角和肩胛骨脊柱缘的上部,该肌收缩时,上提肩胛骨,同时使肩胛骨内角转向内上方。

斜角肌分3束,起自颈椎横突2-7,下至锁骨上窝的第一、二肋斜角肌粗隆处,其作用是一侧收缩使颈侧屈并回旋,双侧收缩使颈部前屈,此肌损伤引起颈前侧方的疼痛。

3颈部肌群损伤的病理基础及临床症状

无论从结构或功能而言,颈肌是一组高度复杂、灵活、协调的肌群,具有其明显的生理病理特性。

3.1灵敏而肌力小颈肌肌束小而薄,故其肌力小。颈椎横突上附着多达13条。颈肌反应灵敏,对风寒湿邪及周围炎症反应敏感。颈椎炎症早期会出现充血、水肿、痉挛疼痛,晚期侧出现瘢痕挛缩、肌力减退。

3.2灵活而耐力差颈肌肌腹长、肌腱短,除项韧带外缺乏强有力的致密肌腱,多以肌筋膜附着在骨突处,使其机动灵活、舒缩自如,能高度协同地完成头颈部各种运动,但其耐力差,不能长时间超负荷工作。

3.3协同而易失衡颈肌在头颈肩之间呈复杂的多层次立体交叉分布,头颈的任何动作均靠两侧的伸肌、屈肌共同协调运动,其中任何局部出现损伤易影响整体的协同一致,导致头颈运动功能障碍,故其抗干扰性差、平衡力小而易失衡。

小结

本研究通过对颈部肌群的医学影像学解剖观测,发现:1、颈部肌群及延伸的颈部周围相关肌群结构或功能作用而言,颈肌及延伸的颈部周围相关肌群是一组高度复杂、灵活、协调的肌群;2、颈肌多接受来自多根脊神经的神经纤维支配,单一颈神经受刺激可能整条或几条颈肌同时受影响;3、肌肉在持续性作业时收缩的肌群会压迫伴行的血管,使血流量减小,血液供应不能满足工作肌群的需要,造成能量代谢中氧的缺乏,促成自由基的形成,造成肌肉的疲劳及损伤,甚至肌纤维断裂,而大多数颈肌借助于筋膜组织与骨膜融合附着于椎骨上,引起颈曲改变,椎间隙及椎间孔的变形,激惹脊神经根、椎动脉、椎旁交感神经节等临床症状的病理基础。

讨论

颈椎病时,由于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也颇邻近组织,引起各种症状和(或)体征,诊断颈椎病时,除必须存在病理基础外,还需要包括一系列由此引起的临床表现,如头、颈、肩、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的疼痛,并可有进行性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重者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心慌等相应的临床表现。近年来有关颈椎病机制的研究大多以椎间盘、椎体及小关节退变为重点,对外在肌肉系统的退变不过重视,有关颈肌退变具体的生化、病理等研究报道较少。临床上常以颈椎CT平扫作为常规检查和诊断依据,本课题的第一部分研究,将以颈部常规MR扫描,其影像能够显示肌纤维束的完整性和方向性可以用来评估肌肉的结构及其受损程度。

本课题的第二部分研究,将考虑用MR弥散成像或(和)其它影像学检查,使之成为一种定量的诊断技术,从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理状态;通过显示颈部肌群弥散的异常,从而定量分析肌组织的损伤程度,并可进行纤维束示踪显示肌纤维结构的方向性、完整性和连续性,有望成为无创性评价肌肉损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的重要技术,从而为临床早起诊断和治疗颈椎病提供的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2-82.

2、房敏,严隽陶.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椎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骨伤,2001,14(2):94-95.

3、张意琪,吉岩忠,程丽.浅析颈部肌群与颈椎病的关系[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0):114-116.

4、姜淑云,房敏,左亚忠.颈部肌群与颈椎病[J].颈腰痛杂志2006,27(3):235-237.

作者简介:

曹子珣,男,黄石市爱康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

陶福典,男,黄石市爱康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