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学科内涵建设要素分析与“捆绑”式建设模式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3

医学院校学科内涵建设要素分析与“捆绑”式建设模式的思考

陈南华

陈南华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校整体建设的核心。该文分析了学科内涵建设五大要素在学科建设中的意义,根据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特点,提出“捆绑”式学科内涵建设的模式,并做出了初步思考,可为医学院校学科内涵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学科内涵建设捆绑建设模式

学科建设是高校整体建设的核心,是体现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集中体现[1]。学科水平、学科贡献、学科影响力,已成为高校竞争力的核心。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正确认识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特点,探索建立科学的学科内涵建设模式,合理融合学科建设各要素,是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

一、医学院校学科内涵建设的要素分析:

抓好医学院校学科建设,对于带动学科整体实力的增强、推进院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专业人才、创造高层次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提供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从学校层面上来说,要求领导层从全校角度来规划和领导学科建设,包括学科的布局与调整,决定优先发展的学科以及各个学科的立项论证等[2];基层学科组织则具体负责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也即抓好学科内涵的全方位建设。

1、学科方向: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灵魂,明确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第一步,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学科方向的凝练、培育与创新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明确了学科方向,就能够统筹学科内涵建设的各个方面,围绕学科方向建立学科组织、建立学科队伍,建立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并有特色的学科平台,并能顺应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提供社会服务。

2、学科队伍:学科队伍是指为满足高校职能需要,依托学科、专业或特定领域发展起来、具有学术凝聚力的教师组织形式,是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主体力量,是推动高校学科内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学科带头人是学科队伍的核心,其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学科的层次。

3、学科平台:学科平台泛指学科建设的各种软、硬条件,包括物质条件、组织条件、制度条件、环境条件以及办学理念、文化氛围等。狭义的学科平台指为学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的各种技术设施、仪器工具、信息资源等,尤其指由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等支撑起来的实验平台。医学院校所建学科多具极强的实践性,平台建设更加成为医学院校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条件。设备精密化、功能多样化、管理开放化已成为医学院校实验平台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4、人才培养:高校学科建设,始终要为人才培养服务。高水平的学科,可以打造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又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重要保证。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主要是指本科人才培养,主要载体即专业建设。基于专业建设的教育教学是本科医学院校的基本职能,是医学院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基本途径。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是既竞争又协作的关系[3]。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并共同促进学科建设水平与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水平与专业建设水平是相吻合的,学科建设目标指向与专业建设是一致的。5、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国务委员刘延东说过:“高校一定要成为新兴产业的促进者,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成为区域高水平的智囊团、思想库”[4]。高校应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突破口,“自觉融入社会、主动服务社会、积极引领社会”,构建起由“项目、基地、人才”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推动学校尽快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为地方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项目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产品。

二、当前高校学科内涵建设的模式研究:

高校学科内涵建设模式,是指高校在实施学科内涵建设过程中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建设路径和方法的选择,主要指学科内涵建设各要素构建模式的确立、选择与整合。

当前高校学科内涵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一是以学校发展定位来规划学科内涵建设的模式;二是以学科带头人来规划学科内涵建设的模式;三是以现有学科特色优势拓展的学科内涵建设模式;四是利用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学科建设的模式[5]。

现有的学科内涵建设模式,往往以学科内涵建设之一二要素作为学科建设的着力点,具有鲜明的院校特色性。然而,对于持续推进学科内涵建设,仅仅重视某些要素是不够的,还应综合各要素统筹建设的整体推进。只有这样,学科建设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活力。

鉴于此,武汉大学首次提出了“捆绑式”学科建设的模式,强调加强学科整合,构建以学科群为基础的发展平台,迅速地聚集多学科力量,合理配置和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在学科内涵建设方面,学校明确提出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服务社会、科研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学术环境建设、学术管理等纳入学科建设大系统,进行捆绑式建设,形成学科建设的系统工程。华东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中也探讨摸索了“人才—学科—基地—项目”捆绑式建设的模式,其核心是:围绕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发挥学校学科优势,集聚研究队伍,把学科发展、人才团队、研究基地和重大项目“捆绑式”建设,并实施管理。在实施“捆绑式建设”的过程中,集中各种资源扶持重点学科和研究领域,除经费外,还在科研项目的争取、研究生名额和实验室空间的分配、编制数、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等方面给予全面优惠。在捆绑式学科内涵建设模式带动下,武汉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几年间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均屡获佳绩[6][7]。捆绑式学科内涵建设模式纷纷被国内众多高等院校所效仿与推崇,也非常值得各高等医学院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学习借鉴。

三、医学院校学科内涵建设捆绑模式的思考:

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科内涵建设与综合型大学相比,具有医学特色鲜明、社会职责清晰、育人目标明确等特点,但同时具有资源较少、基础薄弱、综合学科群难以建设等弱势,因此必须选择具有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医学学术内涵和特征为着眼点,在学科建设中凝练学术方向,加强“捆绑式”建设,在专业设置、学科方向、人才优势、技术特色等方面,体现医学院校的特色和差异化发展的特点。概而言之,医学院校学科内涵建设捆绑式模式,须以教学为根本,科技为龙头,人才是关键,育人达目的,以“捆绑”式思维,全面调动院校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融合学科队伍、学科方向、学科平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要素,推进学科建设。

1、加强学科方向建设:

学科方向对学科建设有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学科方向,既不是某个学者的个人

研究旨趣和具体研究课题,也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向,而是能体现学科研究特征的研究方向。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方向,必须做到面向前沿、汇聚特色,体现医学学科的研究特色,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发展连续性。

医学院校在确立学科方向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到力能胜任、力所能及。发挥核心竞争优势,必须高度重视学科方向的前沿性。学科方向的前沿性,既是指学界同行关注的理论前沿,也包括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区域性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前沿,还包括将医学学科的原理技术延伸为生产技术的开发前沿。因此,在确立医学学科方向时,就应非常关注诸如流行病学、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等当代医学思想所孕育及带来的大医学的深刻变革。

此外,医学学科建设还要注意学科方向的稳定存在与不断延续。课题和项目是学科方向建设的基础和支柱。要充分利用学科队伍资源,通过储备性课题汇聚发展潜力,通过主攻性课题发掘重大成果,通过服务性课题积累后续资源,实现学科研究方向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医学院校的学科队伍,往往是学术梯队、学科团队以及教学师资队伍的统一体,这是实施学科内涵捆绑式建设的基础。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师资队伍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科学制定顶层宏观与基层微观激活相结合的整体规划,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创新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导向的师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全面兼顾师资队伍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能。科学设岗、灵活聘用,完善多元化考核机制,探索多种要素参与的薪酬分配模式。把培养和引进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要选准配强学科带头人,改革选拔办法,扩大选拔范围,坚持高标准,力求高素质。强调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避免学科负责人权限虚化。同时加强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青年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宝塔形的师资梯队结构,使梯队人员年龄、职称、学历、专业和学科的构成合理配置。要优化人才团队的整体结构。运用专业选择、行政干预、竞争淘汰等手段,不断改善知识、能力和梯次结构。要注重高学历中青年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在入学深造、出国研修、学术交流、晋职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建立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成长良性轨道。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科研和技术创新已不可能再是个人行为,必须培养横向联系、多方配合、讲求大协作的人才团队。要把讲团结、讲协作作为学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增强团队凝聚力;在重视权威专家地位作用的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学科内及相关学科技术骨干的积极性;提倡在教学、医疗、科研实践中互相配合与协作。捆绑式学科建设是否顺利与成功,很重要的关键之一是,必须营造良好的学术建设氛围,尊重师资在学术管理、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学术委员会、教学管理委员会、学科建设委员会以教师为主体,主要应由学术成就、教学成果突出的优秀学者和教师组成。

3、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医学院校学科平台是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技攻关的重要基地,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进行教学实践、满足教学所需、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促进医学院校学科科研基地、实验室平台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可以大大更新、改善科研条件及开展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

在制定实验平台建设方案时,必须掌握医学研究、医疗设备的发展动向,盯住国内外一流标准,配备一流的设备,保证学科建设的专业设备科技含量高、性能好、功能全。在资金投入上,,要本着贯彻“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着重对代表学科前沿、体现学科特色、能争取较大荣誉的学科方向,实行重点倾斜、重点扶持。资金筹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融资渠道。要科学论证,做到既满足建设需求,又不浪费资源。

在搭建一个由各类仪器设备组成的实验平台硬件的同时,还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实验技术队伍,承担仪器和设备的操作、维修、设计和更新;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体制调节平台的正常运转。

此外,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实现大型设备向本科生、研究生开放,增加本科生、研究生实践机会,促进人才培养。

4、加强人才培养:

尽管关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的困惑一直未曾解决过,但不可否认,无论对于定位为教学型医学院校还是教学研究型医学院校而言,学科建设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主要指本科人才培养,而本科人才培养的载体就是专业建设。

医学院校的决策者应该提高认识,重视专业建设,将专业建设纳入学科建设的统一规划。在建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动机制时,将工作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动的实践中,要注意专业建设依托学科建设,充分利用学科建设资源,促进专业建设发展[8]。

医学院校的学科队伍,既承担学科建设与科研任务,又是实施本科专业教学的主体力量。专业师资队伍的充实与壮大,可以促进相关学科学术队伍、学术梯队的建设。学科队伍加入本科专业教学,可以大大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促进教学建设的成效,其中包括教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建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课外创新活动等。

学科带头人往往同时也是博士、硕士研究导师,在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同时,可以带动研究生尤其是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造型人才,既满足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又为学科建设输送后备生力军。

学科建设中的高水平实验室与研究基地,可以为学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和设计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借助学科建设的优势与特色,也有助于形成鲜明的专业办学思路,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5、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医学院校学科建设在遵循学科建设的自身发展规律、保证学科建设的中心工作不偏正轨的前提下,可以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长远需要,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同时,通过捆绑式学科建设模式,提高医院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医学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的途径与方式有:一是发挥医学教育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同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优势,为地方开展人才培养和高素质实用人才的技能培训。二是加强产学研结合,通过联合科研、转化学科建设成果、创办科技公司等方式,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要改变过去那种高校一家独立设置科技创新基地的模式,而是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建设支柱产业或优势资源,按照统建、专管、共用的原则,为从事前沿性、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撑,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此外,也可以通过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直接参与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大工程、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等,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正确认识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特点,理性分析并合理“捆绑”融合学科建设中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学科平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诸要素,探索建立科学的学科内涵建设模式,对于纠正医学院校学科建设中的错误认识,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注:

[1]牛雅莉.高校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2]谢桂华主编.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吕青,张建生等.高校学科建设浅析[J].陕西教育,2008(2):28—29.

[4]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9月13日

[5]张雷生.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9):35-37.

[6]刘经南.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推进一流学科的跨越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5(Z1):21-22.

[7]教育部网站:华东师范大学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抓手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2008.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58/info1227171783457158.htm

[8]张颖,刁卓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促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0(10):175—176.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邮编:325035

(责任编辑陈佑清)

本文系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课题(Y20112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