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李志隆

广东茂名茂港区木苏中学李志隆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非常响亮的一句口号。语文学科同数理化等学科相比较,语文教学的连贯性、梯级性要差得多。尽管语文教材的编写,专家在这方面花了很多的精力,力图使语文科的学习同数理化一样,有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到目前为止,这种想法还只是一种理论的构想。加上中考考试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同目前课堂教学有大部分脱节,因此,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比起对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兴趣相对来说有所减弱。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尝试采用了拓宽知识面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这一科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运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引用对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忆读书》一文中,课文里有“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了解《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等人的个性,我讲述了关羽的两个小故事,并列举了两副与关羽有关的对联:“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东志士尽寒心。”“生蒲州,辅豫州,保荆州,鼎峙西南,裳底江山归统驭;主玄德,友翼德,仇孟德,威震华夏,眼中汉贼最分明。”这两副对仗工整的妙联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了对关羽这个人物和“豫州(即借代刘备)”的理解。

讲授《岳阳楼记》这篇课文时,我更是把到过岳阳楼搜集记录下来的对联全展示给同学们:“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闲云野鹤自来往;沅芷澧兰无古今。”这些都使同学们对岳阳楼和文章作者范仲淹的了解以及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引用诗词,使学生领会千古名句中包含着的深刻哲理

有些课文或课后阅读的文章,因写作需要,作者在运用古诗人(词人)的诗词时没有全部运用,对其中有些名家名篇,适当地给同学们介绍全诗,往往效果会更好。在一个自修课上,就有学生在某一散文集中看到了《雨中登泰山》(作者:李健吾)一文,随后拿过来问我。他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句话出自何人之手,整首诗是怎样的?”我于是把杜甫的《望岳》全诗推荐给同学们: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并逐字逐句加以解释,对全诗的有关内容作了介绍。最后说:“这是作者杜甫在开元二十三年赴洛阳应考进士落第后漫游齐赵时写下的作品,杜甫当年虽然没考上进士,但他毫不气馁,一生忧国忧民,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成为‘诗圣’,登上了唐朝的‘绝顶’。这两句诗,还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到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干一番事业,都要有这种‘会当凌绝顶’的精神,才能领略到成功后的无限风光。”

引用歌词,力争能引起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在教《现代诗两首》之一的《长城谣》这首诗时,我采用了《祖国啊,我永远热爱您》这首歌作为导语——“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祖国啊/我永远热爱您/虽然您还贫穷/啊/我总觉得生活是这样甜蜜/虽然您还有忧虑/啊/我总觉得生活是这样美丽/啊/亲爱的祖国/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心紧紧贴在您的怀抱里。”

现在,很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流行快,使用频频率高,使用范围广,成为人们尤其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词语。象“我和你,心连心,永远在一起”;“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雪白明月照在大地,藏着你不愿提起的回忆”;“让我走出一片天空,让你尽情飞舞放心的追逐”;“朋友一生一起过,那些日子不再有”;“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北京欢迎你,有梦想就会有奇迹”等等,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引用,会引起同学们的强烈共鸣,活跃课堂气氛。

引用典故,使学生领会炼字炼句的用意

在课堂上,每当指导学生写作时,我总会把贾岛有关“推敲”的典故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选材、择例、遣词、造句时认真学会琢磨、推敲,力求写出短小精悍而又意境深远的文章来。同时,我引用了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的一段话:“无论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针对这段话,我又从另一个角度引述了“一字见胸襟”的典故——传说沈葆桢年轻时很有才气,正因为年轻有为,未免有些骄傲。有一次,他写了一句咏月的诗:“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诗句里流露出一股自满的情绪。他的这句诗被岳父林则徐看到了,于是提笔把“何必”改成了“何况”。虽然是一字之改,意思却大大不同了,由自满的口吻变成了壮志凌云的生动写照。沈葆桢受了老丈人这一无言的批评后,满心生愧,从此虚心地勤奋学习,终于成了可造之才。用这个典故进一步说明了炼字同炼意的重要关系。

引用寓言笑话,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人物的个性

学了《钦差大臣》《读〈堂诘诃德〉》等课文后,又有几个看了几篇外国文学作品的学生陆陆续续拿书来问我,有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有莫里哀的《达尔杜弗》《吝啬鬼》,有塞万提斯的《堂诘诃德》等等。其中一位同学还拿来了《守财奴》,他问到中国是否也有这本书中说到的守财奴?我为了更好地分析书中人物守财奴那嗜财如命甚至嗜财胜于命的性格,特地找来了古代有关“一钱莫救”的一则笑话:“一人,性极鄙啬,道遇溪水新涨,吝出渡钱,乃拼命涉水。至中流,水急冲倒,漂流半里许。其子在岸旁,觅舟救之。舟子索钱,一钱方往;子只出五分,断价良久不定。其父垂死之际,回头顾其子大呼曰:‘我儿我儿!一分便救,一钱莫救!’”

六、引用新闻的现实材料让同学们在这一窗口中了解更多的社会新闻

学了《寻找时传祥》一课,说起时传祥这个模范人物,我们自然会想起汶川地震中日夜奔忙的英模。2008年8月20日,正是汶川地震100天的日子,《南方日报》出了个“汶川地震百日重建生活”专版,刊登了一篇题为《映秀小学校长谭国强的100天顶着“一夜白头”忙复课》的文章,报道中说,谭国强像风一样穿梭在人群中,100天来,学校的选址问题、学校的供电问题、教师宿舍的漏水问题……从他走出映秀的第一天开始,映秀小学的复课事宜便成为他生命的重点。48岁,这位在映秀小学从教20年的老校长,顶着一头如今已经著称的“一夜白头”,在新映秀小学的板房之间来来去去。他一刻不停,仿佛忙碌能让他暂时忘却逝去的200多名学生和家人,只有忙碌才能告慰他们。……6月6日到12日,谭国强走遍各大医院和救助站,寻找幸存下来的学生,开始复课的预报名,有17名学生要求回来上课,双腿截肢的张春梅,奇迹生还的尚婷都希望能回到学校上课。……走在校园里,老师们看到谭国强,年轻一点的都喊他“哥”,稍年长的喊他“老谭”,鲜有老师称他为“谭校长”。

这个材料很感人,我们及时把汶川地震救援行动中的一幕幕动人事迹不分时段地告诉同学们,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更快了解灾区日常生活及灾后重建的窗口。

拓宽知识面的做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肯定会左右逢源,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跃,深受同学们欢迎。

在拓宽知识面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勤于积累。

只要我们当教师的在平时阅读书报杂志时做有心人,大量有价值的材料便会源源不断地涌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需要,随时将这些材料积累下来,以后查找使用便会得心应手了。

2.善于运用。

当记者的都听说过这件事:狗咬人不是什么新闻,人咬狗才算得上是新闻。所以说,我们也不要使用那些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老是重复使用过无数遍的材料,因为陈旧的材料激发不起同学们的求知欲和兴趣。另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用材料要适当,引用的内容多少,占用多少时间,都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切忌喧宾夺主,抛开语文课本而大量引证,把语文课堂变成说书场,那也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