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灵芝与种植灵芝的灵芝多糖含量测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1

野生灵芝与种植灵芝的灵芝多糖含量测定

刘权友1李学彬1徐景含2

刘权友1李学彬1徐景含2

(1牡丹江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2牡丹江市鑫达药店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两类灵芝样品中所含灵芝多糖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野生灵芝与种植灵芝中的灵芝多糖含量相近。

【关键词】灵芝;灵芝多糖;含量测定【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53-01

《神农本草经》载:灵芝有紫芝、赤芝、青芝、黄芝、白芝、黑芝6种,但据现代文献及所见标本,原植物多见前2种。灵芝又名三秀或芝,于古代列为上品。现代药材灵芝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Ganodermalucidum(Leyss.exFr.)Karst.或紫芝GanodermasinenseZhao,XuetZhang的干燥子实体[1],其分布遍及我国许多省区,生于栎树及其他阔叶树木桩上,多为野生,近年来,许多省区已开始人工栽培。从《神农本草经》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到今天科学的临床验证:野生灵芝不仅能治疗多种疾病,而且能滋补强壮,扶正固本,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癌、延缓衰老、增强机体活性等多种功能。其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草药,有着特殊的药用价值。灵芝的药理活性与高分子免疫多糖、有机锗、三萜类化合物等有效成分密切相关,其中灵芝子实体多糖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胞内和胞外多糖都是有效多糖[2],为灵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成分。由于野生资源短缺,目前各地大量进行了灵芝的人工种植,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为了比较人工种植灵芝和野生灵芝的质量,本文以野生灵芝和种植灵芝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蒽酮法测定灵芝多糖的含量,并进行了对比。

1实验部分

1.1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采摘野生灵芝(紫芝)和种植灵芝(紫芝)。分别选取一完整的野生灵芝和种植灵芝,先以自来水洗,再用2次蒸馏水冲洗干净,在50℃烘箱中烘干。将烘干过的灵芝剪成碎片后,再用粉碎机粉碎,过50目筛制成灵芝粉,分别于干燥器内密封干燥储存供测定使用。

1.2主要仪器和试剂

1.2.1仪器。UV2550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FW一100型高速万能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BS11S型电子分析天平(北京塞多利斯有限公司)。

1.2.2试剂。浓硫酸、乙醇、蒽酮均为分析纯。

1.2.3样品与对照品。野生灵芝(市场购入,经牡丹江市药检所鉴定);种植灵芝(市场购入,经牡丹江市药检所鉴定);

葡萄糖(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含量测定

2.1溶液配制

2.1.1标准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在硫酸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的葡萄糖对照品0.02507g置25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得0.10028mg/ml的葡萄糖标准液。

2.1.2标准曲线的绘制

分别精密吸取葡萄糖标准溶液0.2ml、0.4ml、0.6ml、0.8ml、1.0ml、1.2ml,置10ml具塞试管中,加水至2.0ml,精密加入硫酸蒽酮溶液6ml,摇匀,置水浴中加热15分钟,取出,放入冰浴中冷却15分钟,以相应的试剂为空白,在625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葡萄糖的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工作曲线。在0.02~0.12mg/ml范围内吸光度值与葡萄糖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线性方程:Y=6.0018·X一0.0042,相关系数r=0.9995。

2.2灵芝样液的制备

精确称量干燥野生灵芝标准粉2.0647g、种植灵芝2.0695g,分别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水90ml,电加热器加热回流提取至提取液无色,提取液转移至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ml,加入乙醇150ml,摇匀,4℃放置12小时,取出,离心,倾去上清液,沉淀加水溶解并转移至5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2.3野生灵芝和种植灵芝中灵芝多糖含量的对比

分别多次测得野生灵芝和种植灵芝的多糖含量(见表1)。

表1野生灵芝和种植灵芝灵芝多糖测定结果

3结果与讨论

3.1野生灵芝与种植灵芝中的灵芝多糖含量相近,无显著差异,故可认为种植灵芝具有野生灵芝相同使用价值。

3.2本含量测定方法使用的是传统的水提醇沉淀,提取得到灵芝粗糖,同时含有其他杂质,在多糖的分离中采用的是95%乙醇,不同浓度的乙醇得到不同的多糖组分,经过实验对比在95%的乙醇条件下得到的多糖含量最多并且杂质最少,故本方法数据可信。

3.3本实验操作较为繁锁,影响因素较多,如灵芝多糖体对温度很敏感,是热敏性物质,温度升高,多糖体中糖苷键易断裂而形成多个糖单体,而糖单体无活性,所以控制好温度对测定数据的准确比较重要,可以避免实验误差较大带来的干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30

[2]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沙漠研究所,新疆药物植物志(第3册)[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