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陈国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浅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陈国学

陈国学

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在现代建筑中,由于用地紧张,因此会朝着高层建筑发展已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然而这种现象也使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变得愈加困难。在高层建筑物中,其逐层累加的重力以及负荷变得十分巨大,因此需要足够大的柱体、墙体支撑,对建筑工程项目框架结构施工的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在建筑构件的选择中,需要考虑到其是否能够承受地震、风等自然灾害荷载。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

引言

在现代建筑中,由于用地紧张,因此会朝着高层建筑发展已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然而这种现象也使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变得愈加困难。在高层建筑物中,其逐层累加的重力以及负荷变得十分巨大,因此需要足够大的柱体、墙体支撑,对建筑工程项目框架结构施工的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在建筑构件的选择中,需要考虑到其是否能够承受地震、风等自然灾害荷载。

1建筑工程框架施工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目前建筑工程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建筑的高度不断提高,因此对于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建筑楼层的不断增加,建筑内部的竖向构件及承载能力也必须要不断的提高,因此需要对建筑工程内部的框架结构尺寸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从而使其满足建筑工程支撑能力的要求。并且,建筑工程自身还会受到外界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要保证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自身承载力符合抗震、抗风载荷的要求,从而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提升。首先,在对于建筑工程的抗震载荷方面的分析,随着楼层的不断提高,建筑载荷的支撑力也要随之提升,所以必须要严格的控制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设计质量与施工技术要求,从而保证框架结构能够达到相关设计要求。此外,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钢结构等一些框架支撑体系的不断完善,需要施工人员在设计时对其进行相应的承载力计算,从而保证建筑自身的安全稳定性。如果仅仅通过增加框架结构的支撑板就能够实现对应要求不够现实,因此必须要结合实际建筑工程情况,选择科学的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才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从而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控制,从而增加框架结构抵抗较大变形和侧向载荷的能力。

2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类型

建筑工程中的框架结构因建筑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框架结构可主要分为四类,即半现浇式框架、全现浇式框架、装配式框架和装配整体式框架。其中半现浇式框架对现场施工要求较高,需要对梁和柱进行现场浇筑,因此,需要实现预制模板,因此,能够一定程度程度上节省施工时间,但是不利于提高抗震性能。而全现浇式框架则需要在施工现场制作模板等施工材料,因此,会一定程度上延长工期,但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装配式框架则主要是在施工现场对需要使用的材料进行焊接,这样的工程施工量较小,抗震性能欠缺。而装配整体式框架则没有较多的模板需求量,同时能够更好的抗震,因此,其在实际的工程中应用较多。

3施工技术要点

3.1混凝土工程技术

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中对于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控制,首先施工企业必须要加强对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控制,保证施工中混凝土质量符合工程建设标准要求。同时,施工企业还要严格的控制混凝土材料的科学配比,从而提高混凝土的自身强度。而掺入减水剂会对混凝土造价成本产生影响,因此必须要合理的控制掺入的计量。其次,在混凝土制拌完成后,进行实际的工程施工时,对于混凝土的运输要求也非常多,一般施工企业都会使用专业泵运输设备,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的防止混凝土材料发生变质及缺漏。并且,因为混凝土自身存在一定的泌水性,因此必须要保证二次压抹前混凝土的运输时间符合正常范围内,从而避免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并且在进行混凝土工程施工完成后,还需要加强对混凝土结构的养护工作,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进行混凝土的降温保湿处理,加强对外界环境温度的了解,从而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很好的养护,使其达到最佳的硬化状态。此外,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还必须要控制好建筑工程的浇筑厚度和浇筑时间,并做好相应的混凝土振捣处理,加强施工监理部门的质量监督工作,从而能够及时发现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并针对性的进行有效解决,提高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

3.2框架结构钢筋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1)柱钢筋绑扎。在大街竖向钢筋的时候要注意将其与模板之间的调度控制为45°规格,同时将中间位置钢筋的角度与模板之间保持为直角。接头以相互交错的方式固定于四角,一定要注意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交叉等位置的牢固性,并且在绑扎箍筋的时候将绑扣设置为八字形。(2)梁钢筋绑扎。首先要在梁侧模板上确定箍筋之间的距离,以此为并准进行箍筋的摆放。然后从主梁入手,穿主梁的下部纵向受钢筋及弯起钢筋,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按照作业要求对箍筋和架立筋进行固定处理,随即绑扎立筋。框架梁顶端部分纵向钢筋需穿过中间节点,底端部分则穿入长度一定要满足记时计要求,箍筋在叠合处的弯钩在梁中应交错绑扎,箍筋弯钩为135°。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应垫垫块,保证保护层的厚度,受力筋为双排时,可用短钢筋垫在两层钢筋之间,钢筋排距应符合设计要求。(3)板的钢筋网绑扎。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为了确保中间交叉点的牢固性可采取交互绑扎的方式,并注意防止钢筋位移问题的产生。对于双向主筋的钢筋网,一定要对所有钢筋交点位置进行固定处理。对于双层钢筋网,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钢丝扣要成八字形,以免网片歪斜变形。应注意板上部的负筋,要防止被踩下,特别是雨篷、挑檐、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的位置,以免拆模后断裂。这里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为:一定要确定主次梁和板的交叉状态,主梁结构的钢筋位于最下方,次梁结构的钢筋居中,板结构的钢筋则在最上方位置。如果还需要垫梁以及圈梁,那么就要调整下位置,将主梁的钢筋置于上方位置。如果节点位置的钢筋材料排列密度较大,一定要注意保证梁顶面主筋材料间的最佳距离,便于后续混凝土结构的浇筑操作。

3.3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3.3.1基础模板安装施工技术

在模板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垫层施工,垫层施工完成之后,要对水平基础进行测量,测量的标准是轴线,在测量时,测量人员要使用基础的平面尺,测量的主要对象是各个需要的边线,测量时要做好暗柱角的标记,这样做能够为模板的安装与固定提供支持。基于此,可以进行模板的安装,第一步是固定材料支柱,通过标记号的暗柱角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固定,能够满足工程施工对模板硬度和稳固性的要求。此外,还能够不断提高模板的承载力。在安装基础侧模时,施工人员需要加强对安装角度的控制,确保垂直角度合理,在安装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关注安装偏差,在工程标准要求下,安装偏差需要控制在小于3mm的范围内。在模板安装完成之后,要对模板和垫层之间的缝隙进行处理,一般要采取水泥砂浆对其进行密封处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避免出现漏浆现象。模板的安装应确保边线顺直,因此需要对模板上口进行校直,校直时采取通线进行。

3.3.2主体结构模板施工技术

主体模板施工是模板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在进行主体模板施工时,要对立杆进行固定,确保支撑体系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将立杆固定好,一般将其固定于坚实的平面之上,通过这一操作能够为后续的施工提供更加稳固的结构支撑。接着要进行上层模板和支架的施工,要确保其能够承受较高的荷载,保证主体结构稳固。在支模施工过程中,是按照严格的工序进行的,因此,需要完成全面的模板固定,才能开展下一道工序。

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是建筑施工设计中应用较为普遍,较为基础的一种设计。作为建筑结构工程师,要能够做好框架结合的科学化设计工作,能够认真分析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施工要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化的设计,这样才能保障框架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目前,在框架结构建筑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解决相关问题,保障框架结构建筑的施工质量,必须要能够把控好各种施工技术,能够严格把控模板工程施工技术,钢筋工程施工及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能够通过相关技术手段的规范应用,提升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珉.对土建工程框架结构施工策略的分析与研究[J].江西建材,2017(21).

[2]王亚涛.浅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J].居业,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