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身心健康与素质教育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3

高校学生身心健康与素质教育对策研究

王洪海

王洪海

[摘要]21世纪的社会发展,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高校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高级技术人才,以适应当今职业发展的需要,成了教育工作者当前的课题。本文作者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话题出发,探讨了相关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高校院校身心健康素质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竞争加剧,各个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作为未来高级技术人才,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全是高校学生进入社会的必要条件。但现实情况显示,高校学生的身心素质仍存在不少问题。在身体素质方面,大多缺乏锻炼,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全无法达到行业的从业要求。在心理素质方面,多份有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材料均显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近30%。

如何界定高校学生身心是否健康

高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大学学习期间,是学生身心不断成熟的重要阶段,有着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一个大学生若经常严重地偏离这些心理行为特征,则有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1正常智力、健康情绪与健全意志

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和健全的意志是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标准,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最需要的心理保证,因而也是衡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智力正常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乐于学习;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2人格完整与自我评价

高校学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准是:(1)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学生是在现实环境中,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关系中和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认识自己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是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地自我接纳。

3人际关系和谐,心理行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心理素质中重要的因素。现代意义的学生,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数理化的单纯的学生,他们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接触和广泛的联系的社会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二)身体健康的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身体健康十项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的繁重工作;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挑剔所要做的事;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身体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化;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和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且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心理素质方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的竞争与挑战日益激烈,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根本变化,高校的学生同样也受到了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

1过于自卑或自信

高校学生在考进高校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就有不少学生带有自卑感的心理,因此,他们学习无目标,生活无规律,心态不好,精神面貌不佳;还有一些学生过分强调自由,过于自信,我行我素,对自己缺乏正确的估量和评价。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对未来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希望落空,则导致自卑感顿生,从过于自信变成自轻自贱,甚至会使性格产生扭曲。

2自我封闭

有些学生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影响,心理活动含蓄、内隐、不善言谈、不善与人沟通交流,有些学生性格孤傲,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把自身融入到社会现实中;还有些学生对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一方面,在他们的内心有着很强烈的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要求,非常渴望得到关心和认可,另一方面,由于性格的缺陷,使得他们长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周围隔离开来,这种矛盾的心态,造成了他们孤僻的性格和自我封闭的倾向。

3心理压抑

随着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压力也在增大,有些学生面临考试、成绩不理想、择业不满意或与周围同学相处不和睦等原因,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有的学生遇到了一些暂时的困难或挫折,遭受了感情上的打击而情绪低落,消极悲观;有的学生因考的大学不理想,想上又不想上,犹豫徘徊;有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与周围同学相比,产生自卑心理等。从目前的状态看,有类似这些方面的心理压抑现象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

(二)身体素质方面

笔者设计了大学生身体锻炼、生病情况、体育达标情况、饮食情况、睡眠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调查学生的身体状况。统计结果表明,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情况比较好,他们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不易感冒,体育达标较容易,食欲好,睡眠质量高,这与国家重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学生身体素质不佳,如7.6%的学生体育经常不达标,28%的学生容易感冒,14.3%的学生食欲不佳,28.5%的学生睡眠质量不好。

高校学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

(一)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建立学院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室,加大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结合学院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等宣传渠道,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访谈、拓展训练、团体辅导等形式地向广大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消除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的错误认识,积极构建良好的自我社会支持系统。

2、将心理预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从新生进入学校起,即抓好曰常的心理测量,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辅导机构应结合本校实际,选择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有较高信效度的心理评估量表,并逐步形成适合本校学生的测量常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学校提供经费和时间用于心理健康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指专业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课堂内容将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灌输给学生。从教育管理的层面来看,学科渗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仅仅依靠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的单薄局面。

(二)加大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针对性。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心理辅导机构应坚持以发展性心理咨询为主、治疗性心理咨询为辅的心理咨询原则,面向全校学生,通过个体咨询、团体咨询、拓展训练、行为矫正、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学生提供长久、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服务。同时,心理辅导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心理教育效果。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一个将学生、学校管理部门、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按照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高效的信息体系。通过信息体系的建立,及时获得关于学生心理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快速分析,作出有效的处理。

学院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计划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课程;心理辅导机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或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应根据其状况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应做好转送工作,及时将其转送到相关心理治疗机构或医院。

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以现代体育教育思想为指导,把“创造性学习”的培养作为教育研究的重点。教育内容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要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为主,充分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创造性学习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设计和探索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同时,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人人平等、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挖掘学习的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提高学生创造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和适应未来的能力,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将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体验,逐步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学校体育在育人方面上的作用。

中国高校教育经过“跨越一转型一提升”这条主线发展到今天,当前,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和要害,就是要突出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企业、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各类企业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职业本身所需要的身体素质,我们就应培养相适合的人才,为终身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中心思想,从课程的设计到上课的各个环节,都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巧妙运用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练习,合理选择活动内容,以及科学运用自我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情感教学,成功体育策略等新的方式与方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与职业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融合,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确立符合时代和职业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现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终身体育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大,在这种背累下,体育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而目前的授课体制,缺少个性和职业岗位发展,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就必须确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实际,以及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个体发展职业需要的体育教学模式。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学淡化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的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文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随着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终身体育观念将逐渐普及,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将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何种类型的运动,这都取决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良好培养。学生将来不能机械地再现教师所传授的有限的几个运动技术来解决将来遇到的各种运动问题和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四)课堂教学突出以创新教育为主旋律

从现状来看,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体育教育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致力于营造学生生动、全面、活泼发展的环境氛围,促成学生自主发展。但在另一方面,学生的体能水平尚未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步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淡薄。再实施依法执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如何从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及教育手段的全方位改革,如何用现代教育思想积极探索高校高专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构建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的框架体系。从学校自身发展来看,我们又面临着如何总结学校近十年的体育工作经验,尤其是近几年学校体育科研工作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具有时代新特征,以创新教育为主旋律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实践目标去研究:

(1)以专项教学内容为媒介引发、释放和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体育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鉴赏能力,增加学生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打下基础。

(2)以职业身体素质训练为前提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职业身体素质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内化,切实把素质教育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相结合,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中心目的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特别是能在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首先应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人得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清当前高校学生的现状,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将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人才。

注:

[1]吴庆军高职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与思考2008第24期科技创新导报

[2]李小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3]郑蓓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2011.5现代装饰(理论)

[4]丁晶丁玲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2010.4安康学院学报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系

邮编:450002

(责任编辑董泽芳)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培养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CLA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