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骨开放植骨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自体骨开放植骨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观察

刘鹏飞1王愉思2

1南华大学医师湖南衡阳421000;2湖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自体骨开放植骨疗法在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2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应用自体骨开放植骨,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2例患者中,治疗后5周游离植皮的患者共计4例,且其创面均完全闭合,治疗后10周创面得以愈合的患者共计38例;本组中,骨性愈合的患者共计41例,其骨愈合的平均时间为(7.3±1.5)个月,出现感染复发现象的患者共计1例,未良好愈合。结论:在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中,自体骨开放植骨疗法的效果显著,属于一种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关键词:胫骨感染性骨缺损;自体骨开放植骨;临床效果

在临床上,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属于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致病原因为高能量损伤,且往往会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其中以感染性骨缺损最为常见[1]。患者需要及时地接受临床诊治,否则会致使患者出现迁延不愈现象,并会导致截肢。本研究选取42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分析自体骨开放植骨疗法的临床效果,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结果,现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共收治42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为23~59岁,平均年龄为(38.5±1.5)岁;致病因素:坠落伤、重物砸伤、车祸伤、爆炸伤患者分别为8例、12例、12例、10例;骨折部位为:胫骨下段、中段、上段患者分别为14例、16例、12例;骨缺损直径为1.4~6.2cm,平均直径为(3.7±0.5)cm;42例患者中,窦道和骨外露患者分别为32例、10例,其中,骨外露患者的面积为2.1cm*1.1cm~5.1cm*3.2cm;临床细菌检查结果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为12例、8例、15例、3例,其余4例则未培养出细菌。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临床体检,以了解其身体健康情况。为患者换药后,需取患者骨折创面分泌物,然后进行细菌培养,方法主要是加药敏试验,本研究中主要使用敏感抗生素。对患者创面软组织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后,对其行X线片检查,以了解其骨缺损面积以及断端的基本情况,确定患者有无死骨及其基本情况。将其原内固定物取出,并进行彻底清创,以将患者失活软组织彻底清除,并直至其渗血[2];然后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创面进行彻底冲洗,并借助于碘伏液进行完全浸泡,时长为15min。42例患者中,由内固定更换为双平面外固定架的患者共计31例,直接使用外固定架的患者共计11例;本组中,针对病情较为轻微的患者,则实施Ⅰ期植骨,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对其进行开放换药,疗程为4周,如果患者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则实施II期植骨,方法为:取患者的自体髂骨,对患者的供骨块的皮质骨和松质骨等进行全面修剪,直至其成为直径小于5mm的细小骨粒,然后将敏感抗生素粉末充分涂抹于其表面,并将其植于患者的骨缺损部位[3],一般而言,节段性骨缺损植骨的面积往往较大。将引流管置于患者的创面深处,同时需开放伤口,并使用油纱布进行完全覆盖,对患者加用无菌敷料后,行加压包扎处理。治疗后,所有患者均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治疗第4d时,需及时换药,并可将引流管予以拔除,同时需借助于大量的生理盐水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消毒处理,以将骨折表面的炎性渗出液有效清除,使用敏感抗生素的纱布对患者的植骨区进行湿敷,同时需外敷油纱[4];治疗第8周时,可将患者骨折表面的坏死骨条予以清除。

2.结果

治疗后,对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治疗8周后,患者的移植骨表面均有明显的肉芽组织覆盖现象;42例患者中,治疗后5周游离植皮的患者共计4例,且其创面均完全闭合,治疗后10周创面得以愈合的患者共计38例;本组中,骨性愈合的患者共计41例,其骨愈合的平均时间为(7.3±1.5)个月,出现感染复发现象的患者共计1例,未良好愈合,需行开放换药,经临床再次植骨治疗后,得以有效愈合;治疗第15个月时,所有患者的外固定架均得以拆除。

3.讨论

在进行开放植骨术治疗时,需要依据患者的感染严重程度来决定手术治疗的时间,且在行开放植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1)需将患者受到感染的软组织以及失活的软组织完全清除;(2)对患者的骨折进行固定时,需使用外固定架;(3)在植入时,需选用直径不超过5mm的患者自体骨。王兴国[5]指出,选用直径不超过5mm的自体骨,有助于骨折部位获取充分的营养,且可以迅速地长入松质骨,促进新血循环的有效建立;(4)治疗后需放置引流管,并使用敏感抗生素纱布以及油纱等对患者的植骨创面进行全面处理,以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手术治疗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将患者骨折表面的炎性渗出液及时清除。局部血运情况往往决定着肉芽组织的生长速度,因此,在对表面无血运的骨条进行处理时要把握好时间,不宜过早,以免影响其正常的血运情况。

本研究中,41例患者均为骨性愈合,其余1例经临床再次植骨治疗后,得以有效愈合,提示,在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中,自体骨开放植骨疗法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启明,乔泽文,朱涛等.自体骨开放植骨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42例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4,36(4):369-370.

[2]孔志刚,田德虎,于海泉等.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创伤性骨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22(10):1251-1254.

[3]黄其龙,柯勇平,郭卫中等.自体骨联合异体骨开放植骨治疗胫骨远端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0):1060-1061.

[4]穆世民,杜志军,李无阴等.开放植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14例[J].中华烧伤杂志,2013,29(4):393-394.

[5]王兴国.应用Ilizarov技术一期治疗合并皮肤缺损的胫骨感染性骨缺损[C].//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24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