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护理在新生儿窒息过程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助产护理在新生儿窒息过程中的应用

李蓉

郴州市妇幼保健院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新生儿窒息过程中助产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选取在我院分娩的80例窒息新生儿参与临床研究,随机将新生儿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患儿接受助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分析比对两组患儿的复苏率及统计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原因。结果:经分析可知,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因素主要有母体、胎盘、脐带、胎儿和分娩方式,具体所占比分别为13.75%、8.75%、25.0%、32.5%、10.0%;实验组患儿的复苏率(87.5%)显著高于对照组(7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因素包括母体、胎盘、脐带、胎儿和分娩方式等,因此需要加强助产护理避免受到此类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加快窒息新生儿的复苏,可在临床中加以推广更高质量的助产护理模式。

【关键词】助产护理;新生儿;窒息;临床应用

根据相关研究,新生儿的发生率约为5%到10%,血氧供应不足将会影响新生的功能器官和神经系统,若不及时复苏将会导致缺氧性或缺血性脑病,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等造成严重影响[1],造成多种严重后遗症,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本文为探究在新生儿窒息过程中助产护理的应用价值,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选取在我院分娩的80例窒息新生儿参与临床研究,取得满意结果。现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选取在我院分娩的80例窒息新生儿参与临床研究,随机将新生儿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中男21例,女19例,新生儿平均年龄为10天(Max29天,Min1天),其中体重2kg以下患儿19例,2kg~2.5kg之间的患儿18例,2.5kg以上的患儿3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新生儿平均年龄9天(Max27天,Min1天),其中体重2kg以下患儿18例,2kg~2.5kg之间的患儿18例,2.5kg以上的患儿4例。两组新生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新生儿结束助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评价复苏情况并做好准备

使用高危险因素评价表对胎心、胎盘功能、胎动、羊水和母体情况进行评价,用以评估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可能性,密切关注分娩过程[2]。此外,还需成立复苏小组,成员为经验丰富的医生和助产护士,准备好复苏时要用到的各类器具,室内温度控制在25~26摄氏度,做好一切准备,进行清点复核[3]。

1.2.2呼吸道清理

抬头分娩后及时将新生儿口鼻咽部位的羊水及粘液清除,方法为挤压法,待新生儿完全分娩后剪短脐带,放置于辐射台上[4],及时将羊水擦干,避免新生儿第一次呼吸时吸入羊水,微微抬起新生儿头部,使用吸痰器洗净口鼻的粘液,擦干羊水。

1.2.3建立呼吸

待新生儿痰液清除干净后,在新生儿组底部轻轻拍打,对其背部进行按压,帮助新生儿吸氧,指导面色红润。若发生轻度窒息[5],使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参数为6~8L/min;若为重度窒息,则进行喉镜下气管插管操作,清除粘液,加压供氧,初始压力为30~40cnH2O,维持20cmH2O,频率设置为50~60次/min[6],直到完成自助呼吸方可拔出气管,改为常规氧气支持。

1.2.4复苏后护理

患儿复苏后进行Apgar评分,若得分超过8分则不需压迫进去儿科治疗,并且要注重保暖,确保新生儿能够顺畅呼吸,密切观察新生儿脸色、呼吸状态和瞳孔等的变化[7]。

1.2.5儿科病房

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干净卫生,保持空气流通,控制好室温(24~26℃)与室内湿度(55%~60%);在暖箱中的患儿应根据患儿身体情况调节温度,保持在36.4~37.5℃之间即可;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儿呼吸情况,新生儿气管狭窄[8],因粘膜出血可导致气管阻塞,会造成短暂呼吸困难症状,必要时可对患儿进行吸痰。吸痰时需注意下手轻柔,选取细、柔软的吸管,严格控制负压和时间,不得超过15s,以免对呼吸道粘膜造成损伤。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用SPSS22.0和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造成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分析

经分析可知,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因素主要有母体、胎盘、脐带、胎儿和分娩方式,具体所占比分别为13.75%、8.75%、25.0%、32.5%、10.0%。详见表1。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分析可知,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因素主要有母体、胎盘、脐带、胎儿和分娩方式,具体所占比分别为13.75%、8.75%、25.0%、32.5%、10.0%;实验组患儿的复苏率(87.5%)显著高于对照组(7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参考文献研究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可知,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因素包括母体、胎盘、脐带、胎儿和分娩方式等,因此需要加强助产护理避免受到此类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加快窒息新生儿的复苏,可在临床中加以推广更高质量的助产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闫思思,肖玲.新产程标准及其助产模式对产钳助产、中转剖宫产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影响[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6,19(4):315-317.

[2]黄小琴.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助产护理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6):2250-2251.

[3]李秒,邓姗丹,赵云等.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助产护理对策探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9(10):255-256.

[4]王娟.助产护理对新生儿窒息患儿复苏及生存率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0):193-194.

[5]刘志霞,丁彩婷.新生儿窒息过程中助产护理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4):2807-2808.

[6]宋慧.助产护理对防止新生儿窒息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4):2310-2311.

[7]蓝秋如,李霞,沈润华等.助产护理在预防新生儿窒息66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7):117-117,119.

[8]贾宇燕.新生儿窒息过程中助产护理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7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