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数学教学中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职高数学教学中的体会

张树彩

张树彩(洛阳市第三职业高中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本文针对职业学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缺乏自信,成绩欠佳等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和措施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现象与问题;方法与措施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学习能力较差,可是数学作为一门从人类生活和实践中抽象和发展起来的基础科学,对人们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时代,更不能轻视对它的学习。可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和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一提到“数学”两字就恐惧、就退缩,根本谈不上有任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这种情况,作为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正视它,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学生,应当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和措施与同行交流。

1.改变思想,放下包袱,倾心投入

在职业学校经常听到学生说这样一句话:“我又不想上大学,学数学有什么用?”这句话反映出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与培养人的思维,促进人发展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这也是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在新学期学习新课之前,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数学在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中的应用实例非常必要。可以借助一些数学家的专题报道,专题访谈等的资料,例如数学家杨乐在“百家讲坛”节目中的有关讲座。通过科学家的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讲解,打开蒙在数学身上的神秘面纱,使同学们第一次站在较高的高度上,去了解数学、认识数学,使学生们感到数学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每日的天气预报到个人的投资方式,(购买股票、购房、保险),从旅游到房屋的布局和装修,到每天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带给人们的各种信息,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我们要学习的新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和大家将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概率问题,利息与利率问题,运筹与优化以及系统分析与决策问题等等。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紧接着要告诉学生,职高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比起普高阶段,不仅在学习内容的难度上要降低很多,而且在学习内容的要求上也降低很多。要学习这些知识并不难,只要大家跟着老师的教学步骤,认真听讲,用心练习,及时复习,就一定能学会。不信,大家跟着老师试一试!这样,同学们的恐惧心理消除了,顾虑打消了,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失败的体验多,成功的体验少,得到老师的批评多表扬少,他们对老师的态度是敬而远之。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得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做起。老师不能过分的使用权威,而应关爱、信任、尊重每个学生。要以合作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身份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多一些时间和耐心等待他们的回答,消除学生的自卑紧张的心理,及时肯定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向每个学生传递“有发展潜能”的期望,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都有发展潜能,落后时暂时的,只是他们还没有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一旦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往往会以学好数学作为回报,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3.降低起点,放慢速度,稳中求质

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依旧重复以往失败的经历,被鼓动起来的积极性很快就会被“失败”冲垮。为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降低起点,放慢速度,稳中求质”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尽量从实例出发抽象概念,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分析讲解速度放慢,规范书写,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降低起点讲解;每节课目标明确,讲练结合,达到稳中求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集合的交并集运算时,正值28届奥运会闭幕不久,我就从同学们关注的奥运会中国乒乓球队的比赛成绩排名分析入手,让同学们观察分析27届、28届连续两届都获得冠军的运动员名单,和在这连续两届中获得过冠军的运动员名单。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了正确答案。在此基础上,介绍集合的交并概念,既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告诉学生用类比的思想得出,这种由两个集合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法则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集合的过程,就与两个数按照一定的法则,如:加、减、乘、除运算得出一个新数类似,称作集合的运算。最后再以规范的格式书写出来,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4.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数学交流是数学教育的一种艺术、方法。通过数学交流可以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去仔细品味,透过现象看本质,使他们有机会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在数学交流中师生都能获得大量的信息,通过分析来调控和完善自我,使教与学相得益彰。由于数学活动是一种群体的活动形式,这种活动有利于知识的整理、表达,可以明晰思维的活动过程,引发思维、促进大脑皮层的活动与兴奋,激活内驱力,调动和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椭圆性质时,通过交流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4.1性质1中所说的范围是指变量x,y的范围,还是椭圆图形的范围?

4.2为什么把x换成-x,方程不变,其图像就关于y轴对称?

4.3为什么不把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称为顶点?

4.4椭圆离心率定义能否说成是“半焦距与半长轴之比”呢?

这些问题提出后,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4.4.1性质1中所说的范围是指椭圆图形的范围。不过这个范围是通过变量x,y的范围来体现的。

4.4.2把x换成-x,方程不变,说明点M(x,y)与M′(-x,y)同时在图形上,使图形上的点都像M与M′成对出现,而M与M′关于y轴对称,所以整个图像关于y轴对称。

4.4.3一般地:二次曲线的顶点都是指曲线与其对称轴的交点。在这里,对称轴与x轴y轴重合。但一般情况下,椭圆的对称轴不一定与x轴y轴重合,所以,不把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称为顶点

4.4.4椭圆离心率定义可以说成是“半焦距与半长轴之比”

另外,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的情况,仅有老师的力量要想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力量。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组成互帮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小组的成员不固定,依照每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老师先教会一部分同学,再由这些同学教其他同学。作为初学者,学生间对问题的认识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由学生给学生讲解,有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既给一部分同学以展现自我的机会,又可激发其他同学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有意义的知识链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强化概念掌握知识。由于这种活动打破了原有的学习模式,学生精神比较放松,心情愉快,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愿与同行们交流、分享!

附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陈昌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