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张彩连于瑞华

山东省安丘市郚山镇郚山小学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内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独立自主。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主体性教育,着眼于现代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具有独立和自主个性的人。

一、创设适宜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境

一个积极健康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投入学习过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强化和促进学生主体发挥的重要因素。

1、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气氛中,在教师的严厉喝令下,学生不可能充分表现出他的个性,而有利于学生智力活动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取决于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多交流沟通。我总是在上课前2—3分钟到教室,随便与学生交谈或聊天,经常亲切地摸摸孩子的头。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我们班的张宇航同学性格内向,在没接这个班时,就早有耳闻,他不说话,上课更不发言。刚接这个班,就连问他学没学会,他都一言不发,真让人感到头疼。后来我逐渐亲近他,经不断鼓励,哪怕是一道小小的口算题,只要他做对,我都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每节课后都要走到他跟前笑着摸摸他的头。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宇航同学现在在课堂上能将学会的知识积极举手发言,有时还争抢说:“我回答”。他的改变让我很欣慰。

教学过程中除了师生交往外,还有学生之间的交往。建立没有讥笑、平等、和谐的生生关系,在学习中人人参与学习讨论,在争论中相互激发思维,相互质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与同学平等的交往中容易放松,容易接受同学的帮助,从同学处获益。课堂教学充满民主的空气,学生才会敢于并乐于参与学习活动。

2、创设探究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善于争辩勤于讨论。问题是人们思想产物,也是思想的源动力,利用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情境,学生通过探究找到解决的办法。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出示一道练习题:把一个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分得二分之一。让学生判断对错,课堂上出现了两派,纷纷举手想说明自己的理由。认为对的一方发言并示范,把一张纸圆平均分成两份来说明每一份是二分之一:认为错的一方争辩:你们刚才做的是平均分,而题上是分给两个小朋友并没有说是平均分,同时示范,把一张纸圆撕下一小块给对方看,并问道:“这一小块是二分之一吗”事实摆在前面,对方认识到只有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才分得二分之一。通过争辩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3、创设奋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公平竞争,真诚合作。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倡公平竞争,而且竞争的结果是合作。为此教学中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竞赛。这样既在课堂上形成紧张奋进的学习氛围又将合作带入竞争之中。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学生手中拿有长方体,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找出长方体的特征,并整理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学习目标完成的最好,于是各组纷纷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各小组在讨论中互相补充,团结合作,对这种竞赛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二、采取生动活泼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做数学”,亲身体验的方式经历数学,感悟探究数学

1、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组织活动。课堂本身是丰富多彩、动态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为了急于得到结果,常常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通道顺利达到知识的彼岸,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得所谓的教学效果。殊不知,学生思维的发展就是探究的过程。就是从“想不到”到“想出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用三角形框架拉一拉,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后讨论、交流。在思考中探究、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以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教学。游戏是我们用的较多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组织游戏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我组织了游戏(1)给同学们编学号,教师宣布能被2整除的数有哪些?能被5整除的数有哪些?符合条件的同学站起来,同学们或坐或站,必须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游戏(2)每个同学分别在自己的学号上加上同一个数,再依次站起来说出这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让全部同学裁决,同学们既做了练习又当了裁判,课堂气氛相当热烈。

三、合理运用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态度、情绪、与老师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一思路或解题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见科学的评价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