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质条件下的铁塔保护方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软土地质条件下的铁塔保护方案研究

潘昊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290002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论证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软土地质条件下对既有铁塔的保护措施,通过管桩及钻孔灌注桩两个方案的对比研究,表明钻孔灌注桩合围而成的“U”型保护壳能更好的解决在软土地基中的上述工程问题,而且能缩短施工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大幅度地降低工程运营后的维护管理费及降低施工风险。

关键词:软土地基;铁塔保护;钻孔灌注桩保护壳;位移变形

1引言

在区块的开发及城市道路的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需对沿线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保护的情况,特别是在软土地质条件下,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流变性、构筑物的基础情况以及其对变形的敏感性,从而进行方案研究,提出经济、合理的保护方案,确保工程的可实施性及安全性。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采用两种不同方式对现状铁塔进行保护方案研究:1)路基填方的竖向附加荷载全部由预应力管桩承担,在构筑物基础深度内不产生水平侧压力;2)U型保护壳:构筑物基础范围内水平侧压力全部由U型围护结构承担。通过各方面比选,确定最优方案,解决软土地区道路填方设计中对周边现状建筑的影响问题。

2工程案例

浙江沿海某新区金塘南路道路工程全长约4km,道路规划红线宽度40m,沿线设4×20m桥梁一座,是区内重要的南北向城市主干路。该工程场地先期由围垦吹填而成,淤泥厚度18.9~20.4m,高灵敏度,先期道路地基处理采用塑料排水板结合堆载预压,路段以宕渣回填堆载,同时铺设临时路面,供地块开发大型车辆行驶,待地块基本开发成型后,再铺设正式路面。现状地坪标高约1.0m,路堤填土高度在3.5m~4m左右。

本工程施工桩号K0+130m红线西侧约7.2m处有一座110Kv高压电线塔,基础为5.6mx5.6mC1856a型板式基础,深度为1.8m,工程平面图如图1所示。

图2铁塔位移图

因高压电线塔离道路边线较近,宕渣填筑过程中发现铁塔发生位移,四个角位移变化在4cm~17cm不等,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需进行保护,如图2所示。

2.1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地勘资料,金塘南路沿线场地地层可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层,自上而下分布如下:(1)素填土:新近人工填层,松散,成份以块石、砾石和粘性土为主,局部颗粒较大。该层全场分布。工程地质性质差。层厚0.50~1.30米。(2)粘土:软塑~可塑状,中偏高~高压缩性,该层全场分布,工程地质性质一般。层厚1.20~1.30米。(3)淤泥:流塑状,高压缩性,全场分布,平均厚度20m,该层物理力学性质很差。

通过对原状土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各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表1所示。

表1主要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2.2铁塔变形分析及保护处理应急方案

1)铁塔基础位移分析

本工程铁塔基础位于淤泥土层中,地面铁塔距离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7.2m,道路为填方设计,填筑高度4m,第一次填筑高度2m时,现场监测铁塔有明显水平位移,对道路填筑过程中引起的铁塔水平位移原因进行分析:(1)铁塔基础及道路现状路面均位于淤泥土层中,具有流塑、高压缩性、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强度低等典型软弱土层的特点;(2)道路填方产生的竖向附加荷载同时对铁塔基础产生水平侧压力,导致铁塔出现水平位移现象。

2)保护处理应急方案

(1)卸载已填筑路基

施工过程中监测铁塔有明显水平位移现象,现场及时对道路填方进行卸载,并加强对铁塔位移的加密监测。

(2)设置隔离沟

在铁塔与路基间设置变形隔离沟,底宽0.5m,深1.5m,尽可能切断附加应力的传递,减缓铁塔位移。

通过上述的应急处理后,监测数据表明铁塔变形趋缓,并逐渐稳定。

2.3保护设计方案

本次提出两个方案,分别为“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案”及“钻孔灌注桩U型保护壳方案”,并对两个方案对比研究。

(1)方案一:预应力管桩软基处理方案

路基上部填土产生的附加荷载全部由预应力管桩承受,并传至持力层,铁塔基础周围土体基本不受力,无侧向变形。方案布置如下:

K0+110~K0+156.9范围内采用PC预制管桩处理,桩径0.6m,桩间距2.0m,桩长20m;桩顶设置桩帽,桩帽顶部设置60cm碎石加两层钢塑土工格栅的褥垫层,混凝土垫层宽出最外侧桩帽外2.0m,设计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166kN,路基回填材料采用泡沫混凝土;经计算,路面竣工后,基准期内的残余沉降为0.02m,能同时满足地基沉降和铁塔保护要求;采用预制管桩方案建安费约270万元。施工时在高压电线塔架四角做好沉降及位移观测并记录,严格控制施工期间的位移变形。见图3。

图3方案一设计图

(2)方案二:设置钻孔灌注桩“U”型保护壳

高压铁塔基础与道路路堤之间采用钻孔灌注桩永久性支挡,平面布置为朝向铁塔呈“U”字型半包围布置,桩径1m,桩间距1.5m,沿道路方向布置双排钻孔灌注桩,梅花形布置,前后两排排距1.5m,共25根。钻孔灌注桩有效桩长18m,桩身采用C35水下混凝土浇筑,竖向配置通长配筋18根E20(HRB400级钢筋),竖向钢筋配筋率0.72%。前后两排钻孔灌注桩

采用厚度为0.8m冠梁连接,两端各设置一道0.8m×0.8m钢筋砼斜撑。钻孔灌注桩外围设置2m宽高压旋喷桩土体加固。由道路填方引起的计算宽度

范围内的水平压力131.4kN,桩顶允许水平位移6mm,按水平位移控制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155.2kN,高压旋喷桩对钻孔灌注桩桩间土及以外2m范围内土体加固,避免道路填方过程中对桩间土及铁塔周边土体的扰动。该方案建安费约127万元(其中钻孔灌注桩70.35万,高压旋喷桩52.9万,冠梁4.47万)。见图4。

(3)方案比选:

经过分析计算两方案对现有铁塔的影响、地基沉降及工程造价等指标见下表1。

图4方案二设计图

表1方案综合比选表

由表1可知,方案一管桩处理可以提高道路路基强度、也可通过管桩承担道路填方的竖向附加荷载来减少对铁塔的影响,工后沉降也较小,但施工期间挤土桩会加剧对铁塔的位移影响,同时费用较高;针对铁塔保护而言,方案二由U型围护结构承担水平侧压力,基本可以隔绝路基填筑对铁塔的影响,故设计时推荐方案二即钻孔灌注桩U型保护壳处理方案。

2.4变形监测

根据规范要求,地基处理工程施工队周边环境有影响时,应进行邻近建(构)筑物竖向及水平位移监测[1],根据上述布桩方案共布设钻孔灌注桩25根,外围设置2m宽高压旋喷桩土体加固,施工周期约60天。监测点布置4个,分别位于铁塔4个角,监测铁塔的位移变化,本次研究选取了代表性的W1点,详见图5。

图4W1点位移(s~t)监测图

由上述监测点的s~t图可以看出,在整个施工过程中W1的累积水平位移最大值为17cm,(见图5),变化速率最大值为0.8cm/d;路基卸载后位移情况有所好转,基本趋于稳定并回移2cm左右,施工U型结构期间,铁塔水平位移局部波动,施工完成时位移值基本稳定在15cm左右,施工结束1个月后水平位移终值为14cm,趋于稳定,同时通过后续的监测数据显示处理后的铁塔稳定,达到了预期效果。

3结论

本次铁塔保护采用了钻孔灌注桩处理,经过半年时间的运营及观测,铁塔变形稳定。对本案例总结如下:

(1)本工程采用按水平位移控制的水平承载力进行支挡结构设计,采用钻孔灌注桩结合高压旋喷桩的围护结构型式,结构安全、经济合理、便于施工,道路填方施工过程中现状铁塔基本无变形现象,有效解决了软土地区道路填方设计中对周边现状建筑的影响问题;

(2)钻孔灌注桩施工对周边土体基本无扰动,施工技术成熟,施工质量易于控制;

(3)高压旋喷桩作为附加安全措施,对外围钻孔灌注桩桩间土及以外2m范围内进行土体加固,避免道路填方施工过程中对钻孔灌注桩桩间土的扰动,高压旋喷桩的施工应在钻孔灌注桩施工完成之后进行,避免施工过程中对铁塔周边土体的扰动,该措施在软土地区有较广泛成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潘昊(1986-),男,浙江杭州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从事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