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孩子心理,引导科学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把握孩子心理,引导科学探究

李开勤

李开勤江苏省建湖实验小学西校区224700

提要小学科学教学担负着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任,必须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要想成功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除了必要的课前准备外,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只有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需要,才能会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实践。

关键词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口号。该口号深刻地反映出,在科学课的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动手的重要性。小学科学教学担负着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任,必须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整理分析探究数据和结果,找到原因并应用探究获取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性学习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我想从把握孩子心理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抓住时机,引导探究

1.利用学生质疑引导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会提出许多与课本内容或老师预设的不同观点和做法。这时候,老师不要忽视、忽略或一带而过搪塞掉,而应及时作出反应,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一课时,学生从透镜中看到远处物体成倒像后,有的提出“怎么成个倒像,而不是个正像”,有的提出“怎样让像正过来”,还有的提出“如果把两这样的透镜重叠起来,能不能把像正过来”。这时候,如果老师仍然执着地按照原计划让学生去设计实验研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像,什么条件下成缩小像”的问题,显然不对,失去了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时候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机会。我趁此机会,先把学生所有的质疑都一一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讨论和尝试。等大家实验结束后,我又让他们用这节课的学到成像原理来解释自己的看到的实验现象。虽然预设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但学生觉得这节课很有收获,纷纷表示自己想利用课后时间来研究“什么条件下成放大像,什么条件下成缩小像”的问题。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已经解决了这个上节课没有完成的任务。

再如四年级下册《摆》一课,学生对于摆动的快慢这一问题的假设,除了摆线的长短、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外,学生可能还提出摆锤的形状等其它因素。而这些因素也确是可能与摆动的快慢有关系。此时,老师应抓住机会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不应放弃或搪塞掉。

其实,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类似的质疑会有很多。如果老师尊重学生的思维,学生会觉得非常主动积极,会收获比课本上更丰富的知识。

2.解剖实验误差引导探究

科学探究的道路上,没有一马平川的坦途大道,有的是布满荆棘的坎坷。探究的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探究的过程永远没有失败,那些令人难忘的经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历史上许多名人、伟人都是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成为名人伟人。正是因为失败刺激了他们的神经,才使得他们对于各种问题能够不断深入地观察、分析和推理,并最终找到真理的。于是,他们便成为了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或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我们的探究性学习也是如此,学生一次次的失败将成为一级级台阶。如果此时,教师能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的话,学生将拾级而上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做实验探究问题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致使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或相反等不正常的现象。这种时候教师也应注意及时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要一味地赶进度,课堂上不能搞完的课外搞,总之,要把问题解决掉。上学期,我为参加县科学教师优质课比赛而精心准备了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液体里》一课。先讲的班使用的是白砂糖和水果糖,但效果不算太好,后来几个班改用的是白砂糖和小方糖。结果,出现的现象却是它们溶解速度一样快。我没有慌乱,那节课我启发学生探究其中的原因,和学生一起探讨,通过研究方糖和白砂糖的结构以及性质发现,其实方糖就是由白砂糖粘合而成的,在方糖的中间有很多缝隙而且很脆,轻轻一敲,方糖就变得粉碎。因此,实际上方糖就是白砂糖,只不过制作成了正方体形状的小块而已。学生在探究实验中都发现了这个事实,感到非常高兴。我想,当时如果我一下子糊弄过去算了,轻松是肯定的,但收获是肯定没有现在的多,效果是肯定没有现在的好。

因此,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实验结果不正常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原因,这样,收获才会更丰富。

3.鼓励奇思妙想引导探究

学生在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往往会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花”,这也是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极佳时机,需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来捕捉这“星星之火”。

我在教五年级上册《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一个学生说:“绝缘体有时也会导电。”对此,我没有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自己有一个邻居叔叔,平时很喜欢钓鱼。有一年夏天,他在河边钓到了一条不是很大的鱼,心里非常激动。在把鱼往上拎的时候,不小心鱼线缠到了旁边的高压线上,结果叔叔被电死了,全家人都很伤心,我也哭了好几天。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河水里有许多杂质,已经有一定的导电性能;鱼线和钓竿都是绝缘体,但被河水淋湿了,也是导体了。爸爸妈妈把这道理讲给我听,从此再也不肯让我摸家里的电器。他的解释令大家大吃一惊,他所追求的已不是一般的现象了,这种创造性思维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希望的吗?我鼓励同学们继续探究。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必将点燃起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时教师及时地鼓励表扬,会使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

二、创设情景,激发探究

1.创设材料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毛泽东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小学生在学习中也是看“什么材料”,表“什么样的学习态度”。例如《吹气球》一课,老师为学生准备了气球、塑料瓶、吸管、剪刀等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兴趣极浓。再如《反冲现象》一课,我为学生提供了气球、气球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等材料。学生一看到这些材料就非常高兴想玩一玩,兴趣浓厚。

我认为,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怕麻烦,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感兴趣的有结构的材料,这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保障。贴近学生的有结构的丰富的探究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多种探究方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创设实验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情景就是准备多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操作并验证假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情景。实验情景的创设应突出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一课。一开始,以演示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利用学生看到蜡烛居然可以在水中燃烧的实验后急切想知道个中原因的心理,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并提出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原因。学生从一开始就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在实验中,自然全部身心的投入探究学习中,学习的效果自然要好多了。

再如教学《反冲现象》一课,我用打气筒向套在铁丝架上的塑料瓶内不断充气,当充气到一定程度,塑料瓶“砰”的一声沿着铁丝向后反问出去。学生看了非常高兴,显然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对于接下来的学习是有欲望的。

3.创设“现场”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在现行的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是宏观的或微观的现象,还有的是跨越时代的事情,这些课程就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例如《雷电》一课,教材中主要提供的是一些资料,跟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实际有比较远的距离,课堂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课前准备一些生动的视频资料,上课时在大屏幕上播放雷阵雨时天空中的情景给学生观看,学生的热情立即高涨起来。老师趁此机会和学生一起上网搜索有关雷电的资料,有文字,有图片,有视频,学生从这些生动形象的资料中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雷电的种类、雷电对人类的危害、雷电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以及可运用的巨大潜力,学生还列举了许多自己平时从别人那儿听来的有关雷电的故事,学习的效果明显比以前常规的教学方法要好多了。

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科学学习是让学生学习观察、推理、实验等诸种科学研究能力的过程,它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是让学生探究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观察描述,作出解释,并加以检验,最后把自己的看法与感受传达给别人的一系列活动。心理学研究也指出,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内部动力。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探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时,课前我点燃蜡烛,并用一个空杯子倒扣在它上面,蜡烛慢慢地熄灭了。接下来,我就启发学生:“对于刚才的现象,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问蜡烛为什么会熄灭,有的问蜡烛怎么是慢慢地熄灭,有的问扣上去的杯子起什么作用,有的问扣杯子的速度与蜡烛的熄灭有什么样的关系,有的问采用什么材料或什么形状的杯子与蜡烛的熄灭是否有关系,等等。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他们跃跃欲试,想马上动手做实验。又如《空气的性质》《吹气球》《声音的产生》等等,老师做了演示实验后,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效果都比较好,学生探究的热情更高。

探究性学习只是一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时候、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使用。要想成功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除了必要的课前准备外,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只有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需要,才能会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