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瞬变电磁技术在隧道超前探水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浅谈瞬变电磁技术在隧道超前探水中的应用

王明柱

王明柱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院天津市300222

摘要:涌突水是隧道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极高危害性等显著特点,一旦发生,后果是灾难性的,不可接受。传统解决之道往往采用钻探方法。钻探法超前探水费用高、时间长、预报距离短等特点,严重制约着隧道开挖进尺,无法做到每米必探。近几年,受瞬变电磁技术在煤矿探水中广泛应用的启发,科研院研制出了专用于隧道探水的瞬变电磁仪。该设备作为隧道专用探水设备,具有可靠的准确率和便捷性。本文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设备在隧道探水中的准确性。通过应用,本人总结出一些经验,供今后从事该工作的技术人员参照。希望大家共同探讨,以便促进超前探水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水

1前言

隧道施工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隧道的危险源种类之多,危害之大,一直制约着工程建设发展。近些年,随着高铁和高速公路发展到了中后期,工程的建设难度越发增加,长大隧道占比越来越高,地质环境越来越复杂,事故极易发生,且后果是灾难性的。随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难题,但涌水、突泥等威胁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老法子一直采用钻探法解决,个别地方采用了红外探水技术,前者成本高,后者收效甚微。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工程师们借鉴煤矿探水技术经验,尝试在隧道中应用瞬变电磁技术探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该技术在隧道中施工经验较少,而隧道又属于封闭空间,且各种人为干扰太多,今后还需大量的试验数据作为总结经验的基础。在缺少大量经验的前提下,在数据处理阶段,数据处理参数选取的不同,易导致数据处理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关键处理参数选取不合理,往往直接导致预报失败[1]。通过工程应用,本人阐述了该技术的工法,总结了一些实用经验,为今后在隧道中应用该技术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2工作原理

瞬变电磁法属于时间域电磁法。它遵循电磁感应原理[2],工作时在发送回线上供一个电流脉冲方波,在方波后沿下降的瞬间,产生一个向回线法线方向传播的一次磁场,在一次磁场的激励下,地质体将产生涡流,其大小取决于地质体的导电程度,在一次场消失后,该涡流不会立即消失,它将有一个过渡(衰减)过程(见图1、2)。该过渡过程又产生一个衰减的二次磁场向掌子面传播,由接收回线接收二次磁场,该二次磁场的变化将反映地质体的电性分布情况。如按不同的延迟时间测量二次感生电动势V(t),就得到了二次磁场随时间衰减的特性曲线。如果没有良导体存在时,将观测到快速衰减的过渡过程;当存在良导体时,由于电源切断的一瞬间,在导体内部将产生涡流以维持一次场的切断,所观测到的过渡过程衰变速度将变慢,从而发现导体的存在[3](如图3)。

图1回线中阶跃电流的磁力线

图2全空间中的等效电流云图

图3良导体瞬变电磁感应原理图

3工程概况

楚烽隧道DK536+200~DK535+950段属侵蚀构造中山地貌,洞身穿越地层主要灰岩夹页岩、白云岩。隧址区背斜与断层构造发育,隧道通过横溪断层、杜家坡断层、龙口河断层、龙潭垭断层,受构造影响,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地表水系为汉江水系、长江水系,地表水体主要为小横溪河、大横溪河、龙口河及其支流;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岩溶水为主,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砂岩层中,以滴水~淋水为主,不发育;岩溶水:DK532+000~DK536+790段隧道主要位于岩溶水水平径流带,岩溶中等~强烈发育,地下水较丰富。

4工程实例

受龙潭垭断层和岩溶双重影响,楚烽出口DK536+200~DK535+950段设计图要求采用瞬变电磁法对前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探测。在此要求下,我单位组织了本次超前预报。考虑到瞬变电磁法存在10~15米的盲区,掌子面后方10米内裂隙水发育,呈滴水~雨淋状,本次预报将线圈摆放在DK536+225,预报时掌子面里程为DK536+220,共布置3个扫描剖面(掌子面顺层方向、掌子面水平斜向上45°方向、掌子面中央垂直方向,每条测线布置16个测点(测点布置见图4),通过移动发射接收线圈,形成3条实测剖面。现场采集完毕后,对原始数据检查了一遍,确认合格后,外业结束。

图4掌子面扫描剖面示意图

通过专用软件处理和safari成像后,得到3张电阻率剖面图(见图5、6、7)。数据处理流程为:输入采集数据→数据预处理→生成断面文件→时深转换→深度校正→超前探测坐标转换→白化→断面图绘制→生成视电阻率剖面图。

图5顺层方向视电阻率剖面图附

图6垂直方向视电阻率剖面图

图7斜向上45°视电阻率剖面图

通过对图5-7进行分析发现:图5显示掌子面前方57~85m的位置存在相对低阻异常。图6显示掌子面前方3~85m的位置存在相对低阻异常。图7掌子面水平斜向上45°前方37~85m的位置存在相对低阻异常。以视电阻率剖面图为基本附件,结合设计资料,其它物探资料,综合推断:DK536+207~+173段(掌子面前方3~37m)围岩较破碎,含水(推测呈滴水状~雨淋状);DK536+173~+125段(掌子面前方37~85m)围岩破碎,含水(推测雨淋状~股状)。

后经开挖验证,在DK536+173处掌子面中心钻孔内出现股状水(见图8、9),围岩破碎,裂隙发育,存在破碎夹层,与预报结论较吻合。由于水压较小,未对工程施工造成重大影响,该含水段安全通过。

图8隧道掌子面DK536+173出水全景

图8隧道掌子面DK536+173出水特写

5结论建议

5.1瞬变电磁技术在隧道超前探水中是可行的;

5.2瞬变电磁法应根据预报的有效距离,提前设置发送和接收线圈的匝数[4],并根据匝数设置参数;

5.3工作时,电流一般选择100mA;电压不小于48V;

5.4掌子面附近20m以内禁止有任何金属体、强磁场和电流,应详细记录干扰源的信息;

5.5因瞬变电磁法的电阻率为视电阻率,应结合设计资料、其它物探和钻探资料,谨慎下结论。

5.6测线布置数量应依据水文地质情况综合考虑,不应少于3条,每条测线的扫描线不应小于15条。

参考文献:

[1]王梦恕.对岩溶地区隧道施工水文地质超前预报的建议.铁道勘察,2004(1):7-9,18

[2]陈德君,王树栋,王光权.综合物探方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J]2017,05-0018-04

[3]牛之璉,时间域电磁法原理,Z中南大学出版,2007.12,ISBN978-7-81105-613-6

[4]《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2010)

作者简介:王明柱(1984-),男,河北省邯郸市,本科,高级工程师,就职于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院,研究方向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和衬砌雷达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