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无偿献血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初次无偿献血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

刘西芳

刘西芳(山东省临沂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276000)

【摘要】目的了解初次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70名初次献血者献血前后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献血前焦虑、恐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水平(p<0.01),献血后焦虑、恐惧、强迫,躯体化因子得分高于常模水平(p<0.05)。结论初次无偿献血者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关键词】无偿献血心理状态护理干预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无偿献血制度,实施公民无偿献血,使各医疗机构用血有了充分的保障[1]。在无偿献血实际工作中,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本研究旨在了解首次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调查18-50岁(平均36.65±12.65岁)首次无偿献血者70名,其中男性42名,女性28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6人,高中文化程度39名,高中文化程度以下5人。均无言语、理解和智能障碍,能配合测试。

1.2方法采用SCL-90[2]对70名首次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和献血后2周内分别进行评定。SCL-90量表包含9个因子,每个项目按1-4共4个等级计分。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SCL量表评定结果用SCL-90量表评定,研究组在献血前焦虑、恐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水平,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研究组献血前SCL-90量表评定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p<0.01

用SCL-90量表评定,研究组在献血后焦虑、恐惧、强迫,躯体化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研究组献血后SCL-90量表评定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p<0.05

3讨论

随着献血模式由延续了几十年的个体供血和公民义务献血向公民无偿献血化转变,人们已开始关注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在无偿献血中的影响。由于献血者对血液生理知识及相关医学知识的缺乏,首次无偿献血者往往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3]。本研究显示在献血前,献血者恐惧、焦虑情绪明显,与常模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献血后其恐惧、焦虑情绪并未缓解,并且强迫和躯体化障碍高于常模水平(p<0.05)。提示献血者由于对血液生理知识及献血对身体无不利影响等知识的缺乏。出现对献血的恐惧,紧张以及对自身和健康问题的担心和顾虑。并且由于无偿献血者文化,社会环境及处境不同,在献血前后始终处于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有时焦虑,恐惧时间可达数周,甚至数月[4],影响了献血者的身心健康。为此,为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解决献血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消除思想顾虑,使献血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健康安全,愉快的献血。综上所述,应对献血者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较强的心理护理干预。

4护理干预

4.1献血前干预:①创造温馨舒适的献血环境:整洁、舒适、安静、优雅的环境能够消除献血者紧张、焦虑的情绪。②对献血者讲解血液生理知识和献血的相关知识,加大献血基本常识的宣传,消除献血者对献血的恐惧和顾虑。③全面了解献血者躯体状况,严格查体,认真指导献血者正确饮食,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

4.2采血时干预:①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轻松,细致的话题分散献血者注意力,缓解恐惧心理。②同时亦减轻了对疼痛的恐惧。③采血人员要以娴熟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来赢得献血者的信赖和配合。确保提高一针率,消除献血者疑虑和担心,并且通过对献血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给予耐心的解释和安慰,保证献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4.3献血后干预:①详细告知知献血后注意事项,24h内不要被水浸润以保护穿刺部位,献血当日要注意充分休息,正确饮食,可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海鲜、蛋等。但营养补充不要过量,避免暴饮暴食。②充分阐述献血有利于身心健康,使其无后顾之忧和心理负担,避免出现对自身及健康的过度关注,出现强迫,躯体化等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对献血者正确的心理分析和护理是献血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对稳定献血队伍,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是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育英等.无偿献血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89,13(12):65.

[2]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化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65-68.

[3]王经洲,周春华.无偿献血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分析及护理[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12(5):545。

[4]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