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技术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试述技术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杨群旺

杨群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中图分类号:P64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0-01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在瞬间发生着千变万化,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和方便迅捷,但也因此造成了自然资源过多消耗,从而引起生态失衡、环境破坏。农业与信息社会紧张的生活也使一些人心态失常,导致道德衰落,社会不稳。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资源;生态;和谐社会

人们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但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尚缺乏深层次的研究,还没有彻底弄明白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无论是从理论方面看还是实践方面来研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过去

社会发展到今,先后经历了五个社会,从古时的愚昧无知发展到现如今的文明时代。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具低下,几乎无法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人们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生产力与其说不发达,还不如说刚刚起步,科学还没有产生,而技术是最原始的刀耕火种,所用的工具是自然状态的石器。在此后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技术,而科学也伴随着技术而产生。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还处在利用一些最基本的手段,例如:利用铁制的工具对自然的改造,那时对自然的破坏较小,经过自然的自我调节最终能恢复,而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人们也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此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各个时期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此来促进人们的生产,从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而古代的老子和庄子反复告诫人们要依循自然界的动态节律,维护自然系统本身的和谐。他们坚决主张把自然界的自我循环过程及其形成的协调有序与和谐状态作为人类社会效法的理想状态。

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一定要合理地利用,绝不能危及后代人的生存权利,要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在对资源利用时,一定要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先利用后治理,一定要利用和治理相结合,使人们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时一定要想到各方面因素,考虑到利用资源后,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工作能使生态恢复平衡;否则,就不要盲目利用。在古代也有无限制利用资源,而不及后果利用,也没有采取适当的制止措施,以至后来的绿树丛林变成了可怕的荒漠,使人们再也无法生存,以致荒漠处人类的消失。例如楼兰古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古犹如此,何以当今此时理应为人们敲响警钟。

在古代,我们的先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就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例如周代严峻的生态保护“崇法令”规定:“填井毋伐木树,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不赦”。对随意毁屋、填井、砍树、猎杀动物的人处一级死刑,而且周代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设置了“山虞(净管山木)”、“泽虞(净管湖沼)”等机构,较好的保护了当时的动植物资源。而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他采取严厉的立法和执法措施来实现这一目的,他提出“以时禁发”的思想,反对过度开发森林资源,以便使之得到永久利用。而现如今我国也有环境保护的规定,例如《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和《非法狩猎罪》等等。可见我国从古到今都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文,始终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最近几十年还掀起了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以防止水土流失,由此可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科学技术与农村的关系

在现如今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早已与科技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科技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人们的生活和科技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科技的每一项成功,最终都要用到人类的实践中,以此来检验它的利弊,在这里我仅以科技在农村的应用做简单的论述。在科技还不发达时人们种地都是以牛耕地来翻松土壤,用人工播种。在庄稼生长时,要实时的经常的锄草、松土壤,以使庄稼生长的更好;而现今种庄稼可以说是现如今的科技生产出的机器一条龙的服务,机器种,机器收割,还要使用现如今的科技生产出的化肥、农药,以使庄稼快速地生长。在使用这些成果时,确切的说,是为人们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别的职业来增加收入;但随之产生的一些影响也浮出了水面,使用机械时,排放的尾气造成了空气污染,而农药和化肥不但破坏了土壤的植被,也与水流入河流、湖泊造成了水质的污染,进而影响了水里的食物链,而人们饮用过此水,也会对人身体产生负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可见科技的作用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以便使大自然可以在自我调节的状态下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平衡。

现如今,我国提倡合理利用农村的剩余资源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来这是件好事,可一旦农村的决策者缺乏科学意识,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就盲目地执行上级决定,以至最后劳民伤财,使人民苦中更苦。如沼气的出现,在农村,现如今可以说家家都有沼气,但真正懂其原理的没几个,甚至有些人连清理废渣和添加燃料都不会,相当部分人建成沼气就没用过,这既浪费了人力和物力,也使有些地方变成了陷阱,惠民政策的实施是要落实到实处,使人民切实感受到和享受到,而不是在口头上,更不是像沼气池这样。在农村普及某项科技来造福老百姓时,一定要让人民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合理地使用并成立咨询处,如遇到不懂的可以随时解答,真正让人民感受到科技所带来的好处。

由以上可知,我们必须重新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世界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的生态价值观,精神完善与环境美化相结合的生态实践观,建立生态伦理的基本道德准则,建立人类行为中的主要生态规范,以防止高新技术对环境的威胁和破坏。

三、建立生态平衡的和谐社会

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破坏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如沙漠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20世纪80年代有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同时还包括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水资源污染等。可见,越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破坏生态环境越厉害,我们要看到科技好的一面,也要充分认识到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认真反省,积极做有意义的行动,使我们的大自然在自净和人们的一起努力当中来度过这场灾难,恢复到往日的美好时期。

我们研究科技产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可能产生的弊端,不能为了一时的使用就盲目地不加思考地制造,等看到危害的后果时,也为时已晚。要时刻敲响警钟,为人类的共同幸福所着想,为维持生态平衡尽应有的作用。只要我们以《中国21世纪议程》为指导,吸收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用于结合各个地方的特殊条件,调动传统的思想资源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向未来,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够成功的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来。为了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一定要合理地利用科技,为使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生态平衡的和谐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概论》刘大椿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余正荣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杨群旺(1985-)男,汉族,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