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肤止痒膏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60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薄肤止痒膏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60例临床观察

张建胜1沈秀中2

张建胜1沈秀中2(1莱芜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山东莱芜271100;2莱芜市皮肤病防治所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目的观察薄肤止痒膏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外用薄肤止痒膏,对照组外用派瑞松,两组均联合盐酸西替利嗪口服,同期进行临床观察,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在瘙痒程度评分、临床症状评分、治疗效果、复发率等指标观察,结果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薄肤止痒膏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关键词】薄肤止痒膏盐酸西替利嗪慢性湿疹

我们从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采用薄肤止痒膏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6年1月-2010年3月门诊确诊并治疗,而且随访半年以上的慢性湿疹患者120例,所有病人不合并细菌及真菌感染,无用药禁忌症,且能按要求完成治疗观察。治疗前2周未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组胺药。治疗前均进行瘙痒及皮损评分,按门诊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治疗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6.47±11.80)岁,病程(4.28±4.27)年;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47.32±13.44)岁,病程(4.90±5.16)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本病多由急性或亚急性反复发作而致,亦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病症;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小腿、手、足、肘、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皮损肥厚浸润,表面粗糙,伴色素沉着或减退,伴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外围可有丘疹、丘疱疹散在;急性发作时可有明显渗出;自觉剧烈瘙痒,常呈阵发性。可产生皲裂而致皮损部有疼痛感;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中医主症:病程反复发作,皮损呈暗红或淡红色斑片、丘疹,干燥脱屑,伴有瘙痒。并可伴神疲力乏,腹胀纳呆,大便溏薄,舌质红,舌胖嫩,或有齿痕,苔腻脉濡等全身症状。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外用派瑞松,每天2次;治疗组外用薄肤止痒膏,在皮损处涂一薄层,再用塑料纸包裹,每日换药直到痊愈。皮损表面红肿,有糜烂渗出者,先用0.1%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湿敷,每次20min,每日2次,至红肿减轻、渗出停止,再用上药治疗。两组均同时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每日10mg,睡前服用,每周复诊1次,4周1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1.4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4周后作瘙痒程度、皮损面积及皮疹形态积分评价,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瘙痒程度:0分:无瘙痒;1分:偶尔瘙痒,不用药,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2分:阵发性瘙痒,时轻时重,影响睡眠、工作、学习和生活,需用药;3分: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睡眠、工作、学习和生活。(2)皮损面积:0分:无皮损;1分:皮损面积≥1%;2分:皮损面积占体表面积≤5%;3分:皮损面积占体表面积>5%。(3)皮疹形态:0分:无皮损;1分:红斑、丘疱疹或水疱(不计数目);2分:渗出或糜烂;3分:肥厚或苔鲜化。

1.5疗效判定标准痊愈:各症状及体征皮损全部消退,瘙痒症状消失,症状积分值减少≥90%;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瘙痒明显减轻,症状积分值减少≥7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部分缓解,症状积分值减少≥50%;无效: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反见恶化,症状积分值减少<50%。复发标准:治愈后再次出现瘙痒症状,新起皮损,符合湿疹的诊断标准。

2结果

2.1瘙痒程度评分比较两组治疗1周后,瘙痒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4周后,瘙痒评分极显著降低(P<0.01。两组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瘙痒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P<0.05或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下降幅度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提示本课题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2.3疗效标准判定及分析治疗组治疗4周后,痊愈率43.3%,总有效率93.3%,极显著优于对照组(13.3%和83.3%,P<0.01)。

2.4复发情况治愈病例随访6个月。对照组治愈8例,复发3例,复发率为37.5%。治疗组治愈26例,复发2例,复发率为7.7%,两组复发率比较(x2=4.33,P<0.05),差异显著。提示本课题复发率低,中远期疗效明显。

2.5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治疗是安全的。

3讨论

本课题能减轻或解除皮肤瘙痒、能明显改善患者皮肤损伤,减轻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复发率低,中远期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4-607.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