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早期乳房按摩护理在产后泌乳及乳房胀痛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探讨早期乳房按摩护理在产后泌乳及乳房胀痛中的应用效果

张文静

(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英德市513000)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乳房按摩护理对缓解产后乳房疼痛和促进产后泌乳的影响。方法2018年6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分娩的产妇中选取98例,随机分为两组,为对照组产妇提供常规产后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早期乳房按摩护理,对比两组产妇产后乳房胀痛情况、开始泌乳时间以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乳房胀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开始泌乳时间早,新生儿每日哭闹次数少、胎便排空时间短,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乳房按摩护理有利于缓解产后乳房疼痛,促进产后泌乳,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早期;乳房按摩护理;产后乳房疼痛;产后泌乳;影响

母乳属于婴儿的第一天然食品,能为婴儿出生后最初几个月提供丰富的营养与能量[1]。母乳喂养是指用母亲乳汁喂养婴儿的一种方式,属于一种科学、有效的喂养方式,能有效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婴儿猝死发生率与罹患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2]。多数产妇产后易出现乳房胀痛、产后泌乳时间短、泌乳量等问题,若不及时对其进行合理处理,则会对母乳喂养产生一定影响[3]。确保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在于减少乳腺胀痛,促进早期泌乳。乳房按摩属于一种常见的产后护理技术,具有无创特点,能对产后乳汁分泌进行有效促进[4]。为了缓解产妇产后乳房胀痛,促进产后泌乳,本研究对产妇加强了早期乳房按摩护理,获得了理想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8年6月~2018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中选取98例,纳入标准:①不存在妊娠合并症;②精神状态正常;③足月分娩的初产妇;④无乳腺增生现象;⑤新生儿出生时阿氏评分高于8分。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与精神障碍;②不愿行母乳喂养;③中途退出;④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⑤乳腺增生。所有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产妇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5.69±6.59)岁,孕周37周-41周,平均孕周(38.59±1.26)周,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4200g,平均(3596.62±256.32)g,共49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6.29±6.38)岁,孕周38周-41周,平均孕周(38.95±1.35)周,新生儿出生体重2596g-4325g,平均(3625.38±259.96)g,共49例。

1.2方法

为对照组产妇提供常规产后指导:产后30min指导产妇于产床行母婴皮肤早接触,进行母乳喂养;嘱咐产妇每天摄入足够脂肪、蛋白质与热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早期乳房按摩护理,从产后6h开始实施,,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并设置专门的乳房按摩间,对产妇隐私进行充分保护,使其在放松、放松的环境中接受乳房按摩,具体按摩方式如下:

1.2.1采用常规手法按摩

(1)采用温度合适的纯棉毛巾仔细擦拭产妇乳头与乳房,产妇乳房采用热毛巾湿敷10min-20min左右,在此过程中注意将乳头和乳晕部位避开,防止将皮肤烫伤。(2)被动活动乳房:清洁乳房之后,指导产妇取仰卧位,护理人员分开食指与拇指环抱乳房基底,缓慢向乳房四周推移,左侧与右侧乳房交替进行,重复进行3次-5次,注意对推移力度进行合理控制。(3)乳房壁按摩:护理人员采用双手掌面的大小鱼际肌对乳房壁进行均匀按摩,按摩手法为螺旋式;左手从左乳房下方开始,向右乳房上方进行按摩,右手从从右乳房下方开始,向左乳房上方进行按摩;右手从左臂内侧开始按摩,一直到左侧面,左手从右臂内侧开始按摩,一直到右侧面,每节重复以上动作20次-30次,每天共做1次。(4)乳腺小叶与乳腺腺泡按摩:护理人员合并右手四指,左手将乳房托起,采用右手指腹面对乳晕部周围行旋转式按摩,交替按摩左右侧乳房,共重复2-3次,注意合理控制按摩力度。(5)按摩乳腺导管:从乳房根部开始按摩,沿着乳腺管方向,采用食指和中指指腹面向朝着乳头方向进行纵向按摩,交替按摩左右侧乳房,共重复2-3次。(6)若产妇因为淤积乳汁而导致排乳困难,则沿着乳根到乳头的方向,轻拍按摩乳腺导管体表,将乳房轻轻托住并振动,以此来促使乳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若产妇存在乳房硬结,则采用纵向和环形交叉按摩手法按摩。

1.2.2乳房穴位按摩

对膻中穴进行按摩,该穴位处于两乳头连线中点,采用中指端着力,对该穴位进行20-30次按压,注意对按压力度进行合理控制;将乳头作为中心,分别采用两手食指和大拇指对神封、天池、乳根以及膺窗这四个穴位进行按摩,一边按摩,一边朝胸壁处挤压,然后放松,反复10次;分别在和乳头根部上下方距离2cm的位置放置大拇指与食指,并采用食指与大拇指内侧节奏性的向胸壁处挤压,以此来挤出多余乳汁会或者采用吸奶器将其吸出。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产后乳房胀痛情况、开始泌乳时间以及新生儿情况。

乳房胀痛:采用NRS[5](数字评定标准)评定两组产妇乳房胀痛程度,出现剧烈疼痛感为10分;睡眠中痛醒或者因疼痛难以入睡为重度疼痛(7分-9分);虽然疼痛对睡眠产生影响,但能够入睡为中度疼痛(4分-6分);虽然出现疼痛感,但不会对睡眠产生影响为轻度疼痛(1分-3分);无痛为0分。

开始泌乳时间:娩出胎儿、胎盘到乳汁首次从乳房溢出的时间。

新生儿情况:包括每日哭闹次数、胎便排空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行t检验与X2检验,P<0.05提示差异明显。

2.结果

2.1乳房胀痛情况对比

两组产妇护理前的乳房胀痛评分对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乳房胀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护理前后乳房胀痛评分对比(x±s,分)

3.讨论

哺乳期女性通常会遇到产后乳房胀痛问题,主要表现为乳房急性疼痛、排乳不畅、乳房肿块等,这会对哺乳和产褥期恢复产生严重影响[6-7]。产后哺乳方式不正确是导致产后乳房胀痛的一个重要原因,产妇因为自身情志、婴儿吮吸量少等原因,导致乳汁难以顺畅流出,大量淤积乳汁之后,便会提高乳房组织内压,促使乳房血管呈现为淤血状态,乳腺基底部的伸缩性也会完全消失,并且紧密黏着胸筋膜,导致乳房呈萎缩状或者胀硬、紧满,对乳腺组织的正常排乳与泌乳功能产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气血淤滞、经络阻塞,引发各种乳腺疾病,不利于产妇身体健康[8-9]。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乳房胀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产妇开始泌乳时间早,新生儿每日哭闹次数少、胎便排空时间短,提示在常规产后护理基础上对产妇加强早期乳房护理的效果显著,有利于减轻乳房胀痛感,促进产后泌乳。究其原因,产后采用正确方法适当按摩产妇乳房,促使乳房充分运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对排乳反射进行刺激;乳管、乳晕以及乳头等属于神经末梢较为丰富的部位,有触觉受体存在,通过对乳晕、乳头进行刺激,能促使兴奋向大脑底部垂体前后叶进行传递,进而促进催乳素和催产素分泌,将泌乳反射加强,促进乳汁分泌;通过对神封、天池、乳根、膺窗、膻中等穴位进行按摩,能发挥刺激穴位的效果,促使乳房变软,对乳汁分泌进行促进,降低乳房胀痛、乳腺炎发生率[10]。

综上所述,早期乳房按摩护理有利于缓解产后乳房疼痛,促进产后泌乳,可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慧,戴姜,于雪娟,等.低频脉冲治疗仪结合中医穴位按摩对产妇泌乳及乳房胀痛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6,38(19):3026-3029.

[2]张景玲,林艺红,汪桂艳.孕期足背乳腺反射区按摩对产后血清泌乳素水平、泌乳量和乳房问题作用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6):1294-1296.

[3]莫建英,杨丽萍,徐志芳.产后不同时间乳房配合穴位按摩对乳汁分泌与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2):184-187.

[4]刘玉玲.低频脉冲治疗对初产妇产后泌乳量和乳房舒适度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18):2290-2292.

[5]谢学萍,周玮.产后早期乳头刺激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3):197-198.

[6]孟珊,吕瑶,王丹,等.综合护理措施对改善产后乳胀的效果观察[J].重庆医学,2017,46(23):3310-3311.

[7]刘丽霞.临床护理路径配合中医对剖宫产产妇乳汁分泌及母乳喂养率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4):572-575.

[8]王文娟,寇琳.产后康抚按摩对产后乳房疏通及子宫复旧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4):122-124.

[9]沈敏,郭梅,汤珏瑶.个性化人文护理配合电动吸乳器在母婴分离产妇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36):4587-4589.

[10]付荣,韦娟,程建云.模仿婴儿吸吮乳头式护理在母婴分离初产妇泌乳和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7):85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