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除联合得宝松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手术切除联合得宝松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

张义海

张义海(宝应县皮肤病防治院225800)

瘢痕疙瘩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其治疗是整形外科的难题,其发病基理不明,没有一种单独的治疗方法是最有效的[1]现阶段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激素注射、手术切除、药物外用等。笔者采用手术切除加术中注射得宝松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1一般资料

1.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6例,均系皮肤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女17例,男9例,年龄12-41岁,平均29.8岁。病程1-28年,诱发因素包括:毛囊炎7例、外伤4例(异物1例)、感染5例、其他不明原因8例,分布于肩三角区3例,颈项部6例,背部2例,胸部9例,臀部1例,下肢4例,疤痕周围不规则呈蟹足状,为单个或多个不规则圆形、椭圆形、哑铃形等,疤痕最大的7.8cm×4.5cm,其中,19例均经过不同形式的治疗。本组采用手术切除加得宝松注射治疗,术手随访半年至三年。

1.2治疗方法

手术采用局部麻醉,瘢痕疙瘩中心切开,手术剥除瘢痕疙瘩内硬化部分,切除瘢痕全层至皮下脂肪层,可吸收线作皮下、皮内分层减张缝合,术中严格止血,注意尽量保留瘢痕疙瘩表面的瘢痕皮肤,术中沿创缘内注射得宝松0.1-1ml,注射采用1ml注射器,由深至浅分层注射,边后退边注射。0/7尼龙线在完全无张力的情况下缝合创口,术后局部沙袋加压,术后5-7天拆线,视瘢痕情况每月局部瘢痕内重复注射得宝松0.1-1ml约5-6次,勤随访观察,如瘢痕出现红肿等增生现象,即予以注射,但两次注射相隔应不低于3周。如瘢痕无红肿,颜色变浅,则不必急于注射,继续随访观察。本组病例正常治疗半年,最长治疗18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瘢痕变平变软,成为线条状或萎缩性瘢痕,3年未见复发,且至少1年不需注射激素控制而无瘙痒、疼痛或敏感等自觉症状者为痊愈;已成为线条状或萎缩性瘢痕,未达3年不复发标准,或仍需注射得宝松稳定瘢痕者为控制;瘢痕不变或增大为无效。

2结果

本组26例病例术后所有患者的切口均甲级愈合,治疗后达治愈标准的18例、控制26例、无效0例,控制率100%。除5例出现局部色素沉着,余病例均未见激素副作用的出现。

3讨论

瘢痕形成的原因多认为伤口愈合调节机制失控,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而形成,由于成纤维细胞的转化生长因子受体的过度表达以及其他刺激纤维化的因子,如血小板生长因子、白介素等的共同作用,造成细胞外胶原过度沉积形成瘢痕并不断侵犯正常皮肤。手术切除关键是切除后有足够的皮源可以无张力缝合且无张力应是在坐站位为标准,手术是治疗瘢痕疙瘩的必要步骤。得宝松是2-丙酸倍他米松和倍他米松磷酸钠的灭菌混悬注射液,是一种长效的皮质激素,皮质激素可抑制前胶原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胶原蛋白的合成,减少胶原酶的抑制剂,增加胶原的降解,从而使胶原量减少,使瘢痕成熟变平,减少透明质酸的含量,软化瘢痕[2]。术中即时得宝松注射是减轻切口处的炎症过程,抑制炎症细胞向伤口处趋化,进一步减少局部促纤维化细胞因子释放,抑制成纤维细胞因子的增生,降低胶原细胞外基质的合成[3],从而在第一时间下调瘢痕疙瘩的损伤的过度修复。

参考文献

[1]靳睿,高建华.病理性瘢痕的鉴别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2,11(6):599.

[2]刘嘉锋,张一鸣.激素与瘢痕[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3)325-327.

[3]陈晓栋,张国成.促纤维化细胞因子与瘢痕疙瘩、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2,28: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