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在电力智能配网运维系统中应用李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互联网+”技术在电力智能配网运维系统中应用李岩

李岩

(国网朝阳供电公司辽宁朝阳122000)

摘要:“互联网+”可以融合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业务对地域依赖性,使其成为智能配电网运行维护的重要枢纽,有效统一业务流与信息流。产业融合所实现的目标能够对能源进行合理调配,并且优化匹配能源供需要求,降低能源调度成本,传输损耗以及基础投入等。因此,在配电网领域应用互联网发展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电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配网;运维系统;应用

1“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可理解为两个层面,第一层含义为“加速”,运用互联网技术可极大地加快办事效率,节省时间、空间;第二层含义即为连接创新,用通俗简洁的方式来表达即为“跨界融合,连接一切”,若要说“连接一切”是“互联网+”时代的终结,那么,当下我们所极力倡导的便是“跨界融合”,“跨界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技术与各个领域相加,而更加强调的是二者结合的新生产物。

2运维管控平台体系架构

配电网智能化运维管控平台基于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建设,系统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构建开放式平台。应用大数据分布式存储和运算技术,以“标准统一、开放灵活、安全可靠”为设计原则,运维管控平台体系架构从下至上分为三层:(1)智能感知层,将PMS2.0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用电采集系统、调度管理系统OMS、95598等相关基础数据系统,通过消息推送、数据总线、数据抽取ETL等方式接入大数据云平台。(2)数据融合层,相关系统数据进入配电网模型资源中心后,根据统一数据模型,进行数据的清洗整理。配电网模型资源中心是大数据云平台的具体实现,在大数据云平台上构建基础数据服务和微应用服务,为业务应用的开展提供了数据服务的支撑。(3)智能决策层,在大数据云平台的云计算和微应用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各类业务管控的需求构建配网智能化运维管控平。

3配网运维系统中的“互联网+”技术管理问题

(1)智能互感器保护反应时间较长。在电力智能配网运维系统中,智能电子互感器是从互感器内部将数据发送到测控装置中,中间环节比较多,传输时间比较长。此外,“互联网+”技术还会延长互感器的保护时间。(2)“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差。①安全性差。“互联网+”技术在电网运维中,通常采用对等的信息沟通方式,可以将电网中所有的信息统一起来。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及时采集数据信息,任何一点局域网遭遇破坏,那么就会对整个电力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②稳定性较差。在电网运维中,其中的互感器是有源电子,其内部要加装有源电子元件,大大降低了电网运行系统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光学互感器也会发出现不稳定性。③高压电子互感器在容易受电磁场的干扰时,会影响信号的传输,影响电网系统的稳定性。

4“互联网+”技术在电力智能配网运维系统中应用

4.1智能配电网的信息采集

分析当前智能配电网整体的发展状况可知,我国智能配电网运维的发展和建设并不完善,在地理位置上呈现不平衡发展状态。一些地区受经济发展程度、交通及气候环境等因素制约,配电网运维工作较为落后,还是以人工巡线方式进行电力系统运营工作,虽然耗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但是电力系统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并不突出,还存在工作时长较长、工作进度进展较慢的问题。特别是在智能配电网运维电力故障工作中,传统的工作方法只能通过人为排查进行故障问题的判断和检修,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故障问题,对故障问题的判断和分析不到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将配电网运维故障数据进行了良好地收集和分析,将整体的配电业务互联网化。将供电设备和检修设备接入互联网,借助互联网对设备进行检修和控制,实现有效地数据收集和控制,进而对整个配电网运维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比对配电网出产数据和实际的运行数据,对设备进行监督和管控。通过电线路上的电压数值进行数字信号的转换处理,有效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运算。根据不同类型的数据表现,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故障问题。

4.2智能配电网电力故障的鉴定

智能配电网的工作频率一般为50赫兹,一个正弦波为20毫秒,同时,按照傅里叶算法的要求,需要分80个点来采集一个正弦波形,因此250微秒为一个离散点。将定时器启动,250微秒定时中断,一旦到达定时时间,则自动将信息采集程序启动,并通过并口实现与AD转换芯片的通讯,将离散的数据采集起来。借助傅里叶算法,并根据离散数据,算出参数的最大值、有效值,并将得出的数据值与定值进行对比。若是数据值处于正常值范围之内,则启动发送程序,将当前数据发送至无线发送模块,开展数据传输;若是数据值在正常值范围之外,则分析、判断故障类型,无线发送故障类型。故障出现后,应当对智能配电网进行分析,评估其可持续工作的可能性,并作出相应的可行性评估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是否需要维修、是否符合维修条件;二是设备维修的经济性评估,以降低成本为首要条件,并综合考虑维修效果,对维修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故障数据以及原有数据,开展参数分析判断工作。同时,还要对设备的使用寿命、现有状态进行分析,深入了解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并预估运行维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3智能配电网的维修及数据分享

智能配电网在运行时所需要的维护修理人员及工作方式包括:首先,智能配电网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对供电设备所生成的原始数据和智能配电网上所实时传输的数据进行准确分析,对智能配电网装备运行和维护修理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对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在技术难点上和技术重点上进行技术突破,对于一些关于技术和维修的难题可以发送到互联网,通过网络平台与高端的技术人才进行在线学习和沟通。其次,智能配电网同时需要大量的一线运行维护人员。一线工作人员对客户所上传的智能配电网的故障问题进行检测和维修,在维护过程中,要对电力设备装置进行测试、诊断和维护,并且建立整理档案。在维修中遇到难题,应及时与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交流,商讨处理维修方案,通过技术人员的分析和指导,有效解决智能配电网设备的问题。最后,智能配电网需要运行维护支持专家,与技术人员交流经验,对一线运维人员所面临的问题予以远程指导。同时对智能配电网新技术要不断创新和开发,对于故障的案例进行记录,并且上传,实现运维经营共享。

5结束语

综上,“互联网+”技术应用在电力智能配网运维系统中一种发展趋势,不仅完善了配网运行和维护过程,还为电网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一些技术保障。目前,我国的智能化配网运维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只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专业技能和素养,把握技术应用的要点,从多方面优化“互联网+”技术,电力配网运维智能化水平会大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吕培强,王加臣,杨启明,陆辰缘.物联网+配网智能运维的创新技术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7,02:161.

[2]高中强,袁燕岭,陈宁.“互联网+”在电力智能配网运维系统中的应用与开发[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7,2604:77-81.

[3]赵辰宇.智能配网主动运维及节能降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