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

许丽萍

许丽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6团医院新疆博乐833403)

【摘要】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诊治的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治疗组静脉滴注舒血宁注射液,同时常规服用硝酸酯类、调脂、抗血小板凝集、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明显,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使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以成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治疗用药。

【关键词】舒血宁冠心病心绞痛疗效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282-01

冠心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症和慢性冠脉病两大类。慢性冠脉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力衰竭[1]。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0月间收治患有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62例,通过使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诊治的62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病患者,符合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31例,其中男性19例,年龄48~84岁;女性12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6.7岁;对照组31例,其中男性20例,年龄46~82岁;女性11例;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6.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62例病例均为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

1.2方法:治疗组予舒血宁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1日1次静滴,连续治疗14天;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1日1次静滴,连续治疗14天。二组患者同时常规服用调脂、抗血小板凝集、β-受体阻滞剂中的一种等药物及硝酸酯类药物。

1.3疗效判定:⑴显效:胸痛症状消失、体征完全消失;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检查无心肌缺血表现。⑵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电图检查:ST段及T波改变较治疗前好转。(3)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见减轻或恶化;心电图无改变。

1.4统计处理: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二组疗效差异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二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后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7例,二组患者临床疗效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期间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

表1二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分组显效好转无效合计有效率(%)

治疗组20(64.52)8(25.80)3(9.68)3190.33

对照组8(25.80)16(51.62)7(22.58)3177.42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稳定性心绞痛亦称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1]。舒血宁注射液是由银杏叶提取物制成的灭菌水溶液,主要含有银杏内酯和黄酮醇苷,能延长血瘀成栓时间和凝血时间、缩短成栓长度、抗血小板凝集、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粘度,改变其血液流变学指标,既有较好的活血化淤作用[2]。舒血宁是一种天然的、具有专一性的抗血小板活性因子,能降低全血粘稠度,血浆黏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微血栓形成[3]。舒血宁应用范围从脑循环、外周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扩展到血管疾病的治疗上,对缺血性心脏病尤为适用。研究表明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除常规服用硝酸酯类、调脂、抗血小板凝集、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联合使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组采用舒血宁治疗慢性冠脉病为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用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舒血宁治疗慢性冠脉病效果良好,无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267-274.

[2]郭玉东,王志斌,左泽平,等.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流变学及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2):156-158.

[3]周彤.舒血宁注射液临床应用近况[J].实用中医杂志.2008.24(3):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