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元谋教授临证思辨特点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傅元谋教授临证思辨特点探讨

廖春红

(自贡市中医医院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傅元谋教授重视辨证论治,创制来脉去脉,重视脾胃阳气,重视湿邪为病,运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临床多种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名医经验;傅元谋;小青龙汤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8-0234-02

傅元谋教授,治学以六经证治规律为研究方向,是川派伤寒的代表人物。傅老从医50余年,笃信中医,擅长呼吸、消化等内科疾病,兼及妇儿。笔者有幸跟随学习,闻师金玉良言,谨随记之。

1.重视辨证论治,尤其重视脉诊和舌诊,四诊合参,并结合地域、季节、气候、个体禀赋等因素综合辨证

脉诊。傅老强调,须在患者自述症状之前进行,创“来脉”与“去脉”诊断疾病,诊脉时,先审寸、关、尺三部整体脉象,次则单按每部的脉象,以脉之强弱,应指与否,充盈或空虚,指下是否有回旋冲击力等判断脉属“来”或“去”。来脉者,充盈有力,反弹势强,应指明显,是正气强,或邪气盛的征象;去脉者,虚软无力,反弹势弱,应指不显,是正气弱,或邪气衰的征象。脉线在桡侧腕部的位置也应中正为平,若脉线外偏、外斜,则视之为来脉;若脉线内偏、内斜,则视之为去脉。

细诊尺肤,切脉的同时,审察肘腕部之间皮肤来协助辨证诊断。《灵枢?论疾诊尺篇》曰:“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尺肤肌肉充实,滑润光泽,正气强盛;尺部肌肉萎缩,色泽晦暗,正气虚弱。尺肤干涩、粗糙,是津液为燥热所伤而不足,或气机运化不利,津液不布;尺肤粘腻、细滑,是湿邪停聚,阳虚水泛,或湿热内蕴,熏蒸津液与外。

细察鱼际,切脉的同时,审察鱼际络脉来协助辨证诊断。《素问?经脉别论》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经起于中焦,故胃气可循手太阴经上至手鱼际处。故鱼际望诊不仅可用来诊断肺及肺经的病证,对中焦脾胃病证也具有直接的诊断价值。《灵枢?经脉》云:“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1]傅老强调通过鱼际望诊可以帮助诊察中焦胃气之虚实寒热变化。

舌诊。舌质、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胃气的存亡。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皆然也。傅老指出,四川盆地多水湿,湿为阴邪,最易伤阳,困阻脾胃,从而造成与证不相符合的舌象。如患者脾胃气虚太甚,无法形成舌苔,并不代表体内无湿邪。故川人若见舌光无苔,应首先脾虚,其次才是阴虚。

2.重视脾胃,重视阳气、重视湿邪为病;治太阴以温阳运脾,化饮除湿为主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脾胃气机运行失常,影响着各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故而为病。傅老认为四川盆地气候潮湿,湿浊之邪很容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在临证中多脾虚湿滞证、阳虚寒湿证,或兼气血不足,因此十分重视固护脾胃之气和人体阳气。故傅老的学术特点以温阳运脾,化饮除湿,重视祛邪与扶正的平衡兼顾为特点。

3.善于运用经方,灵活化裁,变通应用

傅老的临床论治辨证精准,遣方用药精妙,灵活应用小青龙汤是傅老的学术思想的代表体现。《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傅老认为此方助正抗邪升津布津,既能运脾消饮,又能托邪外出。傅老对小青龙汤的解析有独到的见解,一年四季用此方,多种病症用此方的基础是认清疾病的本质、谨守病机、审因论治。

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变散外寒为温里阳,使全方功能运脾化饮兼以扶正。小青龙汤去麻黄,因麻黄辛温发汗之力较强,去之减少了小青龙汤的宣散作用,加强了温化水饮的效果。加附片,温肾阳以暖脾阳,补火助阳,祛逐寒湿。制附片与法半夏合用,辛温发散,破除阴寒积滞,二者虽为“十八反”中相反之药,但傅老认为:制附片与法半夏合用,辛温发散,温通阳气,化湿力量更强[2]。桂枝助阳化气,这里主要是化生脾胃之气与营卫之气。炮姜长于温中散寒,生姜长于解表散寒,以炮姜易生姜,增强温中之力。细辛温阳散寒,行水化饮。五味子小剂量使用,借其收敛之性,缓温药之急,若恐收涩太过,可用覆盆子替之。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敛阴,柔肝即可疏肝,保证脾的健运,有利于气血的运行;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白芍与甘草相合,酸甘化阴,化生营气;甘草与桂枝相合是辛甘化阳,助生卫阳。此方中可见,桂枝汤不只可以用来治疗外感疾病,更可以治疗内科杂病,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曰:“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临证时视病情变化合理加减药物。若有表证者,可加葛根、柴胡、羌活、紫苏叶;湿邪偏重者,或予藿香、佩兰;风寒表实重者,亦可用麻黄,量宜轻。若正气不足,气血偏衰,加党参、当归,甚者加白术、生地黄,助气血之源生化,含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之意。若有肾气不足之征,加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续断等,寓肾气丸于其中,缓补肾气之虚。若有痰浊蕴结之象,加浙贝母、生牡蛎、瓜蒌、天花粉,行气化痰,软坚散结。若有大便溏薄,腹泻,加葛根升阳生津。若确有热象者,少加银花、连翘、芦根、败酱草、草红藤之属,按病位轻清之。傅老常取古方中主要药组来体现原方旨意,随证加减,灵活运用,能达精妙之效。

傅老擅治太阴病脾阳虚腐秽不去之腹痛便秘。《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阳明腑实之便秘,当以承气汤,若与承气汤,不转矢气者,不可更与承气汤,属脾家虚,不能传送而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腐秽是太阴脾阳虚损,运化失司后产生的病理产物。腐秽去后,太阴脾的功能才能恢复。以桂枝加芍药汤温脾泄浊。以太阳之方,救治太阴之病。白芍有轻泻作用,且能疏肝以健脾,与桂枝同用,温通脾阳,助脾胃运化,腐秽自下。白芍的量宜大,并可逐渐加大,方能奏效。

【参考文献】

[1]内经讲义/贺娟等主编,-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第118页.

[2]巩克翔,傅元谋从脾胃论治疾病举隅。湖北中医杂志(2015)01—0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