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纠正小学生错别字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浅谈纠正小学生错别字的策略

刘娇娇

刘娇娇(湖北兴山县峡口镇普安寺小学湖北兴山154100)

中图分类号:G2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9-0189-01

错别字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在一些商店的招牌上,我们会看到诸如“衣衣不舍”、“骑乐无穷”“默默无蚊”等错别字。在工作中,也有一些高等学历的人会在“舒”字上加一撇,会把“落荒而逃”写成“落慌而逃”,甚至某一天竟然发现自己把某个字写错了半辈子。记得我在教授“熙”字时,我大大地将这个字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们说我写错了,我一脸茫然,弄了半天,才意识到左边不是“臣”,看来这个字我写了十几年的错别字。可见,错别字就像是一条蛀虫,啃噬着中华悠久深厚的文化,侵蚀着我们对优雅文学的追求。

错别字,顾名思义就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是小学生对汉字的字形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的汉字书写错误,如多笔少笔、胡乱造字,小学生经常在“武”上多加一笔,在“矛”上少写一笔,把“懒”的右边写成“欠”,“拨”和“拔”傻傻分不清楚。别字,是小学生对汉字内涵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的汉字运用错误,如汉字同音误用,形似误用,常见的“座(坐)位”、“钓(钩)鱼”“篮(蓝)球”、“再(在)次”等字。批改学生的作业时,砍(吹)树、老师(帅)……这满篇的错别字让老师欲哭无泪;艰苦(坚)、疾驰(急)、兴高采烈(彩)……一而再再而三地写错同一个字,更是让老师火冒三丈。所以,针对小学生的错别字纠正教学,语文老师们不能小觑,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唤起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与敬畏

我们现在所用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广泛采用的意音文字;也是唯一一个一脉相承至今,不曾断绝的古文字,更是世界上简洁、高效、生动,最先进的文字语言。从仓颉造字至今,汉字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它如一道光,照亮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蒙昧与黑暗。

汉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更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蕴藏着中国人对大自然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古人一脉相承的智慧与精神。当我们看到“安”这个字的时候,就好像静如处子,安居屋中,看到“休”字,就仿佛劳作之人在树下乘凉。看到“仙”字时,似乎看到人在山巅,临风长啸。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把每一个看似单板的汉字看作是灵动、闪烁、有生命的小精灵去生动讲解。这样,老师对汉字文化的执着追求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会无意中传递给学生,引导孩子们真情地爱上中国的汉字,并产生敬畏之情。

加强汉字教学,夯实语文基础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为了节约时间完成每节课的目标,经常看到孩子们一节课不动笔不写字,只会认真地去认字。尤其到了高年级,老师认为写字简单,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掌握,被无情弃之,偏重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一节课下来,教师对字词没有板书示范指导,学生做作业时想当然地书写,导致错误百出。所以,往往是学生们说的天花乱坠,写得却不尽人意,满篇的错别字严重影响了一篇文章的美观和语意的表达。所以,汉字讲解及书写指导一定要在每一节课中都要体现出来。

教师在教授新汉字时,一定要注意学生对汉字的第一印象就是系统、准确的,不会因为学生自身片面、错误的认识而对汉字有臆想式的篡改。在一节语文公开课上,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记住不在“武”上加一撇,便将错误的字板书在正确的字的旁边,并多次强调不要加这一撇,可结果了,很多孩子却偏偏记得要加这一撇。这让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明明那么仔细地教,竟然还会写错,殊不知,老师的侧重指导干扰了孩子们对这个字的第一印象。

上课在听写“花团锦簇”时,很多学生都想当然地写成了“花团紧簇”,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个“锦”就是锦缎的意思,引导学生欣赏五彩缤纷、华丽的绫罗锦缎聚集在一起的美丽,那应该会大大降低书写的错误率。在教授“目不暇接”时,教师引导学生去查字典了解“暇”是空闲的意思,是表示时间,和日有关,学生就不会错将偏旁写成“目”了。所以说,错别字是因为老师的忽视,孩子们错误认知导致的。在课堂上,老师千万不能小瞧了这些调皮的汉字。

常写多练,巩固识记

六年级毕业班字词复习,开始的听写效果实在不理想,学生对很多字词都生疏,似乎没学过一样。在平常的字词教学中,也经常听到老师埋怨孩子们今儿记,明儿忘,殊不知学生具有很强的遗忘性。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最初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减慢。学生在学习一天的知识后,如不抓紧复习,记忆率36%,一周后记忆率只有13%。这说明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所以,要保证学生不写错别字,关键要注重后期的保持和再认。

我认为每节语文课要保证至少五分钟的字词书写复习,字词听写要贯穿每一节语文课中,做到一天一复习,一周一总结。并且要当堂改错、再识记。我在教“羲”“熙”“鼎”“赢”等字时,由于笔画较多,孩子们难以识记,我带着学生们一笔一划地书写这个字,讲清楚笔画顺序和结构,在接下来每天的语文课中,我都会听写这些字,一周下来,每一个孩子都能正确书写。我在听写“专心致志”“秘密”“漱口”“烦躁”等易错词语时,若多次听写检查后,还有学生写错,我会要求他抄写几遍,至于遍数他自己定,确保自己以后一定能写对。

总之,错别字是长期以来存在于小学生写字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避免学生写错别字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完善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逐步消灭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