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的基本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1

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的基本策略

母爱芹

(菏泽卫生学校;274300)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9-0196-01

认真备好一堂课,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能否讲好一堂课,并非决定于上台之后,而是取决于上台之前。实践表明,要备好一堂课,应做到“心中有书,重点明确;目中有人,方法得当”。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就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的基本策略做以探讨。

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个双边过程就其目的、任务的实现而言,是受人类的认识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的。实际上,这是一个复杂而极富艺术性过程,备课则是实施这一复杂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含着教师组织教材,研究、探索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等内容。因此,必须有一明确的指导思想,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创造一个最适合于自己去主动寻求知识的意境。引导学生认识医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有规律可循,使学生既有信心,又有兴趣,既有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又有灵活的学习方法。然而,当前有些教师却偏离了这一指导思想,认为备课就是抄书,照本宣科;有的自认为教书多年,可临场发挥;更有甚者因种种原因不安心教学工作,根本不认真备课。这些错误的指导思想,已导致了教学质量的滑坡。可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备好课的前提

二、要吃透大纲、钻研教材、拓宽知识面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它规定了该学科的目的、要求及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只有吃透大纲精神,并弄清教学目的,熟悉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教学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中有规律地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的主课依据,教师应在吃透大纲的基础上反复通读、精读,以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笔者认为,要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是指读通教材,不仅要弄清每句话,每个字的含义,而且要明确各系统、-各章节的教学目的;“透”是指深入研究教材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及它们在每个系统、每个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清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书”;“化“是指教师的思想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运用自如。

值得强调的是,要讲好一堂课,除备好教材本身内容外,还应储存数倍于教材的知识,以便能从大量的材料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只有这样,才能在讲课时做到居高临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应博览群书,广泛阅读医学新资料,熟悉国内外医学科学的新进展,拓宽知识面,以克服教材内容落后于现实,弥补与学科进展之间的某些差距,提高并丰富教师自己的学识水平。

三、要因材备课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要备好课,不仅要备好教材内容,还须“备好学生”,做到“目中有人”。教师应了解其教学对象,使教学切合实际。笔者在医士专业儿科学备课中深有体会,初对统招班和职工班均用同一大纲、同一教材、同一模式备课教学,其教学效果差异甚大。问题的症结在于只备了教材内容,未“备好学生”。因此,在了解了职工班的实际后,针对其学生来源、文化程度、临床实践的不同,注重联系临床实际,深入浅出,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要备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方法就是决定因素。“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备课时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每课堂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以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基本出发点。教学方法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实际应用已选定的教学方法时,不能生搬硬套,要进行艺术性再加工、再创造,灵活运用。同时,对教材还应进行教学法的加工,把书面教材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口头教材,使之利于启发学生的正确思维,开放学生的创造力。

五、要精心编写教案

教案是最直接、最具体的教学准备。教师要按教学规律精心准备教案,一般以写祥案为宜,教学经验丰富者可写略案。编写教案时,应明确本堂课的具体教学目的,弄清重点和难点。对于重点内容要周密思考,做到从多方面去说明,并在不同地方强调,使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运用中将重点“烘托”出来。对于难点,应认真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使用图表、幻灯、录像、模拟、病人示教和用诱导法,从已掌握的知识开始导入,循循善诱,由浅入深,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将难点讲深、讲透,使学生学有方向,抓有目标。

六、要讲求实效,注重反馈

备课质量的高低应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师授课质量的尺度。考察讲课效果主要是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记忆程度和受启发程度。所谓理解程度,即对教师讲的内容是否消化,能否正确回答和复述;所谓记忆程度,即学生在课后不复习的情况下,对所讲的内容能记住多少;所谓受启发程度,即学生在理解教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所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应认真进行课后检查,收集反馈信息,就备课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加以修正,使备课质量进一步提高,不要成为备了、讲了、完了的“三了”教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几番心血一堂课”的说法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