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配电网接线方式比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高压配电网接线方式比较分析

李建文

李建文

(广东立胜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

摘要:高压配电网作为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接线方式的合理性对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缩短施工工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高压配电网的基本接线方式进行了分析,从最大负载率和供电可靠性两方面比较了典型的高压配电网接线模式,提出了基本接线方式改造为典型接线方式的方法。

关键词:高压配电网;接线方式;比较分析

引言

自从中国通过改革以及港口的开放,经过30年的时间,我们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走上了经济发展的高速路,所伴随的就是国内的电网也在不断扩大规模,电网的使用电量负荷也在不断的增加。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里,由于人多地少,土地是当地的稀有资源,新建变电站进入两条新的电源点,满足负荷增长的空间非常小。基于目前的状况,只有利用增加本来所具有的变电站的容量去填补每天都在增长的负荷增长需求。例如,两台主变压器可以以单母线分段连接的形式扩展到四台主变压器,而对于桥接变电站,可以利用一组断路器的增添以及线路变压器来进行扩增三台主变压器。同时,设计一个合理的接线方式方案,以此来提高电网的供电的高效安全运行,增强变电站接线,对于高压配电网的正确规划将使得整个电网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具有很重要的应用意义。

1.高压配电网基本接线模式

我国高压配电网中代表性的接线模式如图1和图2所示。

图l高压配电网代表性接线模式(一)

图2高压配电网代表性接线模式(二)

上述的两种高压配电网接线模式都是单辐射型接线方式,若主变的容量为S,取功率因数为0.9,则按照主变的最大负载率为100%来进行计算,为了满足主变压器的nIV-1n要求,上述两种高压配电网接线方式中主变压器的负载率不能超过50%,若按照最大负载率50%来进行计算,则该种高压配电网接线中变电站的进线最大负荷为0.9S。

2高压配电网典型接线模式

2.1单母分段接线方式

如图3所示,在高压配电网中,单总线连接方式是基于原有的辐射连接方式。改造变电站,加强站间联系。改造后,每个110kV变电站有两个不同的220kV变电站电源。在正常模式下,220kV变电所每110kV出线可设两台主变压器,既能满足要求。nIV-1n的要求也能满足nIV-1-1n校准的要求,增强整个电网的配电可靠性能。经过正常的运行过程后,一线可带两台主变压器时,每一台主变压器的最高负荷率要小于百分之七十五,每台主变压器的最大负荷约为0.675s,n四合一n及n四合一n两种检查方式下每线的最大负荷如表1所示。

图3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

表1单母线接线方式下各条线路所带的最大负荷

2.3混合型接线模式

在统一区域内可同时安装三台主变压器和四台主变压器的变电所,这两个变电所距离其他变电所较远。两个变电站之间的连接方式为非标准链式连接,如图5所示。正常运行方式下,每座220kV变电所110kV出线主变压器数量分别为3台、2台和1台。为了满足主变压器n四合一n的可靠性要求,单台主变压器的最大负荷率分别为67%和75%。四台主变1OKV变电所主变最大负荷率为0.675s,三台主变1LoKV变电所主变最大负荷率为0.603s,在nIVU1n和nIVU1-1n两种检查方式下计算的每条线路最大负荷见表3。

图5混合型接线模式图

表3混合型接线模式下各条线路所带的最大负荷

3.三种典型接线与基本接线的比较

在基本接线方式1和基本接线方式2的基础上,增加和改造变电站容量,可以建立三种典型的接线方式,即接线方式3、接线方式4和接线方式5。比较了五种典型接线方式单台主变最大负荷率和供电可靠性的n四、一n原则,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改造现有变电站接线方式,可以将主变和各变电站的负荷率从50%降低到67%,以满足主变IV-1的检定要求。这不仅提高了各变电所供电的可靠性,而且使线路达到n四通一n标准,提供了供电的可靠性。

表4高压配电网各种接线模式比较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压配电王的一些接线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所描述的三种典型接线方式可以很高效地解决负荷的数量级过大,以及其密度和速度增长过快的棘手问题。进一步的分担城市空间不足和负荷增加过大的难题,将配电网的效率大大提高,也更加可靠,减少线路的复杂布设,降低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工期。工人。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洪明,廖培鸿,任年荣,等.城市高压网络简化接线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1995,28(8):17.20.

[2]陈文高.配电系统可靠性实用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3]葛少云,郭明星,王成山,等.城市高压配电网接线模式比较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24(2):

[4]陈章潮,唐德光.城市电网规划与改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CHENZhang-chao,TANGDe-guang.Urbanpowernetworkplanningandreconstruct[M],Beijing:ChinaRlectricPowderPress,1988..

[5]王成山,王赛一,葛少云,等.中压配电网不同接线模式经济性和可靠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6(24):34—39.

WANGcheng—shan,WANGsai.yi,GEshaoyun.etal.E-conomyandreliabilityanalysisofdifferentconnectionmodesinMVdistributionsystem[J].AutomationofE-lectricPowderSystem,2002,26(24):34—39.

[6]陈庭记,程浩忠,何明,等.城市中压配电网接线模式研究[J].电网技术,2000,n(9):35—38.

CHENTing-Ji,CHENGHao-zhong,HEMing,nd.Researchconnectiononecdonmodes0furbanmiddlevoltagedistributionnetwork[J].SystemTechnology.2000,24(9):35—38.

[7]顾沽,盂晒.配电网接线模式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2,22(7):19—22.

GUJie,MENGYangResearchonconnectionmodeofdistributionnetwork[J].SystemTechnology.,2002,22(7):19-22.

[8]张洪明,廖培鸿,任年荣,等.城市高压网络简化接线模式ZHANCHollg—miog,LIAOPei—hong.RENNian-rong,etalResearchonconnectionmodesofurbanhigh-voltagedistributionnetwork[J].SystemTechnology.1995.28(8):17一20.

[9]牛辉,程浩忠,张焰,等.电网扩展规划的可靠性和经跻性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24(1):51—56.NIUHui,CHENGHao—zhong,ZHANGYan,etalResearchonconnectionmodesofurbanhigh-voltagedistributionnetwork[J].SystemTechnology.2000,24(1):51—56.

[10]郭永基,K面.考虑容量约束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24(17):48—52.

GU0Yong,Researchonconnectionmodesofurbanhigh-voltagedistributionnetwork[J].SystemTechnology,2000,24(17):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