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管廊规划设计优化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城市综合管廊规划设计优化方法研究

王俊

恩施州规划信息咨询中心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逐渐加快,市政工程建设也迅速发展。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空间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因此,如何对城市综合管廊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城市综合管廊规划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已逐渐成为评价市政工程综合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的重要标尺。本篇文章主要对城市综合管廊规划设计优化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城市综合管廊;规划设计;优化方法

引言

随着城市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市政工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城市综合管廊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城市综合管廊与传统的工程管线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具有管理维护方便、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强以及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等特点。在对城市综合管廊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相应设计。这有助于促进城市综合管廊的发展,有效地减少投资浪费情况的发生【1】。

一、国内外综合管廊发展情况

城市综合管廊发展始于十九世纪的法国,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美国、法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的综合管廊技术已发展成熟,并且已经成为很多城市成熟的象征。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综合管廊技术起步较晚,第一条综合管廊于1958年建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之后台湾、天津、上海等开始建设综合管廊,2014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和保障措施,综合管廊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先后遴选了25个城市作为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

地下综合管廊在发达国家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建设经验,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管廊规划设计作为龙头,指引综合管廊的建设,因此综合管廊规划设计是综合管廊建设的前提和依据,是城市建设综合管廊的基础【2】。

二、研究的思路

首先要收集城市地下管廊的现场数据资料。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确定综合管廊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再合理规划确定综合管廊目标与规模、系统布局、入廊管线、管廊断面、三维控制、重要节点、配套附属设施、安全防灾等。

三、城市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优化方法

(一)确定目标与规模

根据住建部综合管廊培训会议要求:发达国家管廊规划密度(规划管廊长度与城市规划区面积的比值)为0.8左右,结合中国发展情况,提出规划密度合理范围为0.5~1。促使城市地下管廊体系规划、管廊建设和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合理地规划确定管廊的目标与规模【3】。

(二)规划系统布局

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合理有效地规划布局能够减少资金的浪费。在对城市综合管廊进行规划时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有四项,分别是:第一,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交通流量大,不宜开挖的道路;第二,道路宽度难以满足直埋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第三,城市建设开发强度较高的路段;第四,与铁路或河流交叉处的路段。

(三)分析入廊管线

在进行城市综合管廊规划设计时,是否在管廊中纳入管线,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地质特征、水文特征以及当地的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最终确定。电信与通信缆线在综合管廊内可以进行灵活地布置,不会轻易受到综合管廊纵横断面变化限制,所以应纳入综合管廊;给水、热力管线属于压力管道,敷设时不需要考虑综合管廊坡度的变化,因此也适宜入廊;燃气管线由于其易燃易爆,入廊需设置单舱,日常维护和管理的费用也较高,但从长远来看,燃气管线入廊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燃气管线也应入廊;雨、污水管线属于重力流管,入廊时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道路地势坡度等因素,是否入廊应充分分析比较后确定,条件不允许时,雨、污水管线可不纳入综合管廊。

(三)三维控制规划

管廊平面线形宜与所在道路平面线形一致,平面位置应考虑与建筑物的桩、柱、基础设施的平面位置相协调。综合管廊尽量布设在道路绿化带下、非机动车道下、人行道下。综合管廊覆土厚度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1)管廊上部的绿化种植的覆土厚度要求;(2)管廊与横穿道路的各种管线的交叉关系;(3)管廊附属设施(如通风口、投料口)设置时应考虑人员操作及设备安装地空间要求。

(四)配套设施和附属设施

1、配套设施

在实际的规划建设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综合管廊的规模、布局以及管线的检修维护等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控制中心、变电站、通风口、人员出入口、逃生孔等配套设施规模、用地和建设标准,用地应符合总规、控规的要求。

2、附属设施

综合管廊应按照《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和其它各市政专业设计规范设置相应的消防、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通风、排水和标识系统等附属设施,明确附属设施的配置原则和要求【4】。

(五)安全防灾

1、抗震:按照《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要求,综合管廊应按照乙类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要求,乙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Ⅰ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因此在管廊规划中,先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找出相应城市地震基本烈度,进而确定其管廊抗震等级。

2、防火:在城市综合管廊内发生火灾,是一件小概率的事件,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的。但是由于综合管廊是当地工作、生活以及生产的重要线路,一旦发生火灾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秩序,想要及时扑灭火灾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地采取降低火灾发生的措施。可通过选择不燃材料、设置防火隔断与防火器材、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措施,减少和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

四、结论

通过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方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就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及各市政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专项规划,用于指导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各市政管线除雨、污水重力流管线需进行分析比较后确定外,其余管线均应入廊。(3)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布局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及管线规划情况,根据各市政管线管径及管道安装间距要求合理确定管廊断面尺寸。

参考文献

[1]陆敏博,王新庆,王志红.城市综合管廊标准断面设计要点探讨[J].给水排水,2016(8):115-117.

[2]倪茜,王晓敏,张拓.城市综合管廊规划设计优化方法研究[J].给水排水,2017(S1):278-280.

[3]胡晟卿.城市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研究[J].居业,2017(7).

[4]李庆丽,张兴凯.城市综合管廊规划浅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