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因应策略的相关研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压力因应策略的相关研究探讨

赵海云

赵海云(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压力因应是个体努力面对压力威胁的一种反应方式。针对压力采取合适的因应策略可以有效缓解个人压力,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本文在国内外压力因应研究的基础上,对压力因应的概念内涵,压力因应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探索,对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整合,以期理清理论研究的脉络。

关键词:压力因应;内涵;理论基础

1概述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压力对现代人情绪所产生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学者所关注并加以研究的主题。同时,个人对压力的因应能力,将会对其工作,生活,以及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换一种说法,如何因应压力的来袭,如何适当的调整身心的状况来适应压力,也成为一种研究的需要。本文主要对压力因应的涵义,主要的理论模式进行相关的探讨。

2压力因应的内涵

“因应”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拉扎勒斯于1966年在研究认知时提出。之后即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1]。因为研究的领域,以及研究的取向各有不同,学者们对压力因应内涵的理解也各有差异。并且由于年代的不同,关于因应研究的关注点也一直在变化。

有些学者认为因应是一种中介过程,因应策略的结果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策略本身也没有优劣的差别。像拉扎勒斯对因应的定义,他将因应定义为由于环境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资源及能力所产生了困扰。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因应是一个动态历程,像Kim&Seidlitz(2002)将因应定义为日常生活面临的压力,其因应策略是借助心理层面或生理层面的调适过程。Kausar&Munir(2004)认为个体的压力因应,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情绪因应,二是问题管理因应。这些定义都表面压力因应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压力因应是一种行动。像Dewe认为因应(2000)指的是在认知和行为上的一种行动,用来控制、减少、容忍加诸在某人身上的负荷,或超过某人能力所及的某种能力。

综观以往对压力因应内涵的各种理解,笔者比较赞同的是黄淑对因应内涵的阐述。她认为因应是一个动态的处理压力的过程,当个体运用对自身最有帮助的各种策略时,不仅能缓冲压力带来的不适应感,也经由不断的评估对压力事件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压力因应为个体努力去面对压力威胁的一种反应方式[2]。

3压力因应的相关理论研究

压力因应包含认知、行动、评价及再行动的过程。有关压力因应策略的理论,通过对心理与社会学家的各项研究综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人格特质导向学派的因应理论、压力认知评估因应理论、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因应理论。

3.1人格特质导向因应策略理论

人格特质导向的因应理论主要有两种,研究内外控人格特质的学者,从归因论出发,认为个体人格特质决定了个体压力的因应方式。个体的人格特质主要有两类:

内控型人格和外控型人格。具有内控型人格的人,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控制较好,能勇于接受挑战、勇敢面对现实。他们具有控制、掌握的感觉,所以他们调节压力的能力更强;具有外控倾向的人,他们将成败大多归因于外部环境,认为生活事件不受自己控制。因此面临压力时,多半采取消极的对抗策略。

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导向的因应策略理论是由Pervin(1983)提出的,他认为个人人格差异性大,因为其形成极为复杂。个人的人格特质主要有四种,它们是影响因应策略的主要因素。

先天遗传的人格特征: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大部分先天的本质,会造成不同的因应方式;环境性的人格: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来自生存竞争的环境经验会造成紧张、焦虑、压力的人格心理症状;社会性的人格:社会达尔文主义研究发现,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也很大;教育性的人格:人格的解组可包括情绪性、认知性、行为性等因应方式,而教育性人格特质的改变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

由上述的理论可知,人格特质导向学派认为不同的人格特质,会有不同的因应方式,个体对压力的因应是以“人格取向”为主。

3.2Lazarus与Folkman的压力认知评估因应理论

压力认知评估理论是Lazarus与Folkman于1984年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压力与因应是认知评估的动态过程。特别强调两种过程,即认知评估和因应,是个人-环境间压力关系的重要缓冲,将影响到压力的立即与长期结果[3]。认知评估因应过程总的分为五个步骤:可能发生的压力事件,对事件的初级认知评估,次级评估,因应方式的使用,适应的结果。

认知评估决定了压力的有无,因应的方式、策略会影响压力感受的大小。所以对压力事件的评估与因应会影响适应的后果,评估和因应因此被看做是一种中介变项。

3.3个体与环境互动之因应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压力的因应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的结果,因应策略的选择会同时受到压力事件因素与个体因素的影响。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两种。

Lazarus与Folkman于1988年提出的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因应理论认为压力的因应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一种结果[4]。亦即压力事件的环境系统因素、个人系统因素和因应资源都会对因应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个体会影响环境,环境也会影响个体,而因应行为有解决问题和处理情绪两方面的功能。

Moss于1992年提出了个体、环境互动压力应用模型。他认为环境因素包括物理、政策、社会气氛、超个人等。个人因素指的是个人的社会背景,身体健康、因应压力功能等,这两方面的因素均会对因应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因应策略的选择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的结果。

综合上述三种压力因应的理论模式,人格特质导向或认知评估理论是由单一因素所形成的结果,而个体与环境互动理论则认为因应策略时由多个因素作用下结果。另外,不论是采取积极的因应策略,或选择消极的因应策略,不同的因应策略带来的结果不尽相同。如果能以正向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则可减轻压力所带来的负向结果。

参考文献

[1]欧慧敏,曾玉芬.学前教师工作压力与因应策略之相关研究[J].幼儿教育研究,2009(1):141-178.

[2]黄淑.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及其应对策略之研究[D].台湾:国立台南师范学院,2004.

[3]张雅茹.工作压力来源对工作绩效之影响:以因应策略为调节变项[D].台湾:2006国立中央大学.

[4]蔡文雅.科技大学学生的压力与因应策略之研究[D].台湾:南台科技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