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农村中学生创新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农村中学生创新能力

燕全武

陕西宁强县代家坝中学燕全武

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通过上机实践,学懂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断更新信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采用以下途径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对事物根本没有兴趣,就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创新行为。在社会的需求下,网络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网络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认为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学生回答:可以打字,可以看影碟、玩游戏,可以辅助学习……由于受认知的限制,学生所列无几,所以我结合计算机的特点,向学生介绍:“许多家用电器都是用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天气预报也是用计算机统计的数据计算出来的……”这些介绍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对计算机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动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用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

在教学“画笔”时我提出:怎么画出立体镜框?学生们积极思考,创造出不少解决方法。有的学生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就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条黑线、一条深灰线、两条浅灰线构成,而有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竖线也是由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条黑线、一条深灰线、两条浅灰线构成。这样科学而深刻的作业设计,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

三、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人们将通过观察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再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我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让学生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在学习完Word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张电脑报纸,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学生接到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思、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张电脑报纸。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了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进行成果竞赛展示,体验创新快乐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学习的成功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每学期,我将每个技术模块教学完后,进行一次创作竞赛,将优秀成果评选出来,报请学校进行奖励,非常好的作品,如动画制作等,推荐到县级以上参评。没有选上的作品,进行口头表扬,鼓励其继续努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电子名片,完成后打印出来,展示在教室的“个性自我”专栏里,让师生共同欣赏、品味、评论。这种展示作品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对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让他们共同体验着参与创造的快乐。

学生是一个个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未来人,不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可以发掘学生内在潜藏的无限创造力。教学中,只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多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有效地激发其创新激情、挖掘创新潜能,就能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提供创新的空间,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探索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