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与心肌缺血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1

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与心肌缺血的关系

张汝超

张汝超呼伦贝尔市妇幼保健所(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中图分类号]R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5-0089-01

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高低、病程长短与心脏等靶器官损伤程度关系很密切。降低血压对心脏等靶器官的保护十分重要。高血压病昼夜血压的波动变化已证明与其预后及病变程度有显著相关,但血压的波动是否可以诱发急性心肌缺血,血压波动的程度是否与心肌缺血的程度相一致,以及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使高血压患者产生心肌缺血等,均未见类似报道。本文对48例高血压患者同时佩带动态血压仪及动态心电图仪以观察血压波动时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高血压患者48例,其中符合1级高血压亚组10例,符合1级和2级高血压38例。年龄55岁~81岁,平均年龄(63±6)岁。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入选前周停用一切降压药物。本组患者均无心、脑、肾脏器病变征象,无心绞痛史,无心肌梗死病史,静息心电图无异常Q波,无STT段变化及其他心脏病变的心电图变化,即临床上并无明确诊断冠心病的依据。

2测定方法

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无创伤性携带动态血压仪监测,测试时间上午9:00~10:00至次日上午9:00~10:00,以上午9:00~10:00至晚上10:00为昼间血压,晚上10:00至次日早6:00为夜间血压,每30min充气测压1次,记录收缩压及舒张压、心率,并计算昼间、夜间平均血压,昼夜血压的差值比,以及24h的平均心率。动态心电图监测与动态血压监测同时进行,排除干扰因素,ST段评价是在视觉下半自动状态下进行,分析者并不知道患者血压及其他情况;等电位线在PR段,有意义的缺血型ST段压低应为水平线斜行下移大于或等于1mm(0.1mv)以J点之后0.08s为测定点。压低持续时间至少1min,两次有意义的ST段压低之间间隔至少1min。

3分组及分析

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有ST段压低为阳性组,无ST段变化为阴性组,比较两组间昼夜平均血压值,进一步分析ST段阳性组在ST段压低前3次平均血压以及压低当时、之后的3次平均血压,并分析ST段压低前、当时和之后的平均心率以及压低时的最大心率,还分析了ST段压低时的深度与收缩压以及收缩压×心率间的相关。

4结果

4.1有ST段变化的和无ST段变化的高血压患者比较:ST段压低前的3次血压和ST段压低时级压低后的血压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即:ST段压底前后并无血压的显著波动。

4.2ST段压底前、压低时、压低后的血压比较:BP―1、BP―2、BP―3ST段压低前的3次血压,BP1、BP2=ST压低时的2次血压,BP+1=ST段压低结束后的血压。在心率与ST段压低相关分析中发现,所有89次ST段压低时的心率较ST压低前的心率有明显增加,(92±2)/minP<0.01。最大ST段压低时的心率为(99±4)/min,当ST段压低恢复后心率为(81±3)/min。在阳性组21例中有15例心率增加>15%,其余6例<15%。心率增加显著者办公室血压为(3.33±0.267)kPa,但动态血压的平均值升高不明显,为(2.80±0.267)kPa。ST段压低的深度与当时的最大心率呈明显正相关,与舒张压及收缩压×心率的积呈正相关,但ST段压低深度与平均动态血压无相关性。此外,ST段压低持续时间与任何参数间亦无相关性。

5讨论

本研究发现动态血压与心肌缺血ST段压低之间无明显相关,说明高血压患者,其心肌缺血并非由血压升高引起。己知血压增高同时应伴有心肌氧需量的增加,但同时通过增高的冠脉压也提高氧的供给,总的说来,在心肌平衡的基础上,血压的影响相对较小,本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论点。本组所有ST段压低89人次中,均伴有心率增快。本组最大ST段压低的程度与心率×收缩压的积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的左室靶器官主要在收缩压升高的作用下使左室重量指数增加而受损,因此,心率及收缩压这两个因素将进一步使已受损的冠脉血流倾备恶化,而诱发心肌缺血,使ST段压低。本组高血压患者并无冠心病的诊断依据,但其中21例(43.8%)有无症状的ST段压低发作,且发作前均有心率增快的前兆,这提示对高血压患者―方面要积极降压,以预防左室肥厚,降低心肌缺血及脑出血的发生率,而且要适当选用β受体阻滞剂以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本研究用动态心电图与动态血压联合应用于无冠心病临床征象的高血压患者,发现无症状缺血时血压波动不大,而与心率增快密切相关,提示高血压患者易于在交感神经因素影响下心率增快而诱发心肌缺血,对预防心肌缺血发作具有―定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