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体验与训练结合的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谈阅读教学中体验与训练结合的途径

李立新

河北高碑店市一中李立新

强调阅读教学中的体验与感悟,是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的理念。从心理学上来讲,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对阅读而言,它是主体在当下阅读情境中的一种欣赏、领会和观照,是阅读主体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一种读者与作者心心相印的认同﹑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得到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才能体验出作品的情和美。所以,必须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生成与发展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般认为“语文素养”的内涵,不仅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还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其中,关于品德修养的发展,审美情趣和态度的培养必须通过引导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来实现;但关于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的训练﹑以及语文能力的养成则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所以,在珍视学生体验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语文训练,要着眼于训练与体验相结合,在训练中发展能力﹑掌握方法﹑培养语感﹑历练思维﹑形成习惯﹑扩展视野﹑提高品味。训练与体验相结合的理念应当通过语文教材来落实。

语文教材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知识系统,助读系统,训练系统,和选文系统。其中,训练系统既是历练学生能力的场所,也是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的情境。下面试结合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中的训练系统来具体谈一谈。

这套教材的训练系统全部集中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从习题的类型和特点来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训练和体验:

一、在反复诵读中体验

《课标》中要求学生要反复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新教材对于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认真体会﹑亲身体验﹑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如《沁园春长沙》课后习题:“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注意把握情节和节奏”;再如《《滕王阁序》课后习题:“熟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滕王阁的,并背诵第二至第三段。背诵时,要注意从句式的对偶和长短交错中体会叙事抒情的起伏变化”等。全套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文学作品共29篇。绝大部分是古代作品,要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背诵中积累材料。

二、在文本研读中体验

文本是个开放的结构,学生对于文本的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这些体验,是学生个人的想象性体验,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阅读体验,既然是阅读者个人的心理活动,那么老师就不能越俎代庖,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如《雨巷》课后习题:“《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它的意思。你有什么看法”;再如“《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觉得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些题目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刻意追求问题的解答和答案的统一,而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反复阅读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对文本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三、在语言品味中体验

阅读教学要落实到语言层面,不能离开具体文本进行分析。新教材在“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大量的关于语言品味的练习,要求学生在对全文理解体验的基础上重点品味语言。如《老人与海》课后习题:“海明威的小说往往采用直接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形成独特的风格。试以下面两段为例,仔细体会他的语言特点。(自己可以找一些)”(语句略)。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不同的作家在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要引导学生在语言品味中体验作品的魅力,作家的风格。

四、在读写结合的练习中体验

写作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才能有真情实感。教材设计了一些读写结合题目。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后习题:“生活中不乏像大堰河这样的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请你去观察生活,搜集有关的材料,写成一首诗或一篇短文”;《十八岁出远门》课后习题:“写一段话,想象你自己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情景”等。这类题目都要求学生在对文本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以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用自己的话”,“自己去观察”,“写一点独特的感想”。学生通过阅读,有了自己的体验,结合文本,展开合理的想象,抒发自己心中的感受,刻画自己心中的形象,对于学生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学生写作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

五、在比较阅读中体验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通过体验﹑感悟﹑比较﹑迁移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多角度和个性化的解读。比如《滕王阁序》课后习题:“《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比较的对象都是学生学过的,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又可以发现作品新的闪光点,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六、在表达交流中体验

体验的发生,体验的过程,体验的结果都极具个体性,是个性化的产物。这些体验需要在交流对话中得到提升。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要求学生对话交流的训练。如《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材料略)”;《小狗包弟》课后习题:“研读下面的材料,联系课文,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写一点独特的感想,与同学讨论”。在交流讨论中各种意见相互碰撞交流,彰显个人体验,尊重对方的体验,加深文本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理解﹑体验。

七、在主动探究中体验

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探究。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去体验﹑欣赏﹑评价。如《瓦尔登湖》课后习题要求探究“这样一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再如《哦,香雪》课后习题:“香雪是山村少女的代表人物。小说表现的是她的‘现在’的性格和生活状态。那么,她的过去和将来会怎样呢?推断和想象一下”。题目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体验的个别性﹑差异性。要求先总结自己的阅读体验,再进行探究。

八、在积极活动中体验

体验具有亲历性,《课标》要求通过设计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以获得对作品中形象与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很多,结合阅读教学组织表演(如演课本剧)﹑研究﹑调查﹑模仿﹑观光等。比如《雷雨》课后习题:“有条件的可以阅读《雷雨》全剧,在班上就有关的问题开一个读书讨论会;也可以从中找一些精彩的片断进行表演”。对于戏剧表演这样的活动要求学生传课文中人物之情,达课文中人物之意。在表演中把人物的性格凸现出来,让学生来体验和品味课文的内容和内涵,不仅担当角色的同学得到深刻的体验,而且未担当角色的同学也会对表演有较为具体而形象的感知。

语文学科既具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全面发挥语文学科育人的功能。具体到阅读教学,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积极体验感悟,注意人文精神的熏陶渐染;还应该加强语文训练,注意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而语文教材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习的基础和中介,则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所以,深入的钻研教材﹑科学地理解教材,有效地处理教材,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第一位的活动,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