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的告诉我,你的心理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悄悄的告诉我,你的心理画

蒋铁瑛

蒋铁瑛(浙江省义乌市后宅小学浙江义乌322000)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在美术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和实践,而将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融入美术教育教学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经过多年教育教学的实践,要想在小学阶段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关键在于要顺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绘画可以让孩子多了一种方式和角度观察世界、表现世界,也是孩子告诉我们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渠道,一句心理画,这有助于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兴趣、情绪、思想,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健康的人格。本文从绘画心理同小学生身心发展,以及绘画心理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浅析。

关键字:美术教学;绘画心理;情感教育;心理画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06-178-02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家长普遍更看重课堂中语文、数学的学习,忽略了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表达情感和认识世界的需求。家长虽每天都在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快乐、自在的人。”却不曾想,他们是否真的了解孩子。这时学校就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而绘画就是孩子向我们开启的另一扇心门,“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天堂”,绘画向来被视为表达内心最直接的也是最令人感同身受的方式,由绘画及内心是每一位美术老师不断探索的一门必修课。

一、绘画心理与小学生身心发展

近些年,我国在美术教育改革上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充分认识到绘画心理的重要性。小学美术老师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怎么样才能在绘画心理上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表明,只有顺应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的特点,把情感视为教育的基础,通过儿童绘画走进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的心理画,才能更好的发挥美术的作用。

(一)小学生绘画的特点

小学阶段的儿童情绪是极其丰富的,特别是低段的孩子,他们会喜形于色,所有的情绪都会展现在脸上,比如,老师批评会生气,受到表扬会高兴,被同学冷落会伤心等等。这些极易变化的情绪说明小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是非常弱的,但也说明小学生有非常明确的情感表达。他们不光光把情绪表现在脸上,还会表现在他们的画中,正如《儿童心理画》所写“儿童可以通过绘画认识世界、与外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伴随着儿童成长。我们应该能深刻地体会到儿童是天生的绘画爱好者”[1]。

儿童绘画是在孩子感受、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然的散发出来的,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绘画带来的快乐,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能逐渐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对形体、结构、空间、色彩等很多的客观造型因素有了理解和认识,画面也比较丰富。这时,他们会十分注意表现出物体的动态、特征和生活环境,对于熟悉的人物和生活能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特别是低段的孩子,绘画时常常以想象代替观察,天马行空,任意翱翔,他们的画作中更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并有不断的强调与夸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读懂他们的心理画。

(二)通过绘画引导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的负担和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而精神生活却非常贫瘠。孩子从小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低龄化,这就急需一个释放压力的空间,而绘画恰恰对人情感的抒发和影响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个个丰满的人生、健康的人生、优美的心灵,应该是脑力与体力、理性与情感的和谐健康发展。而教育是这一优美心灵形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特别是美术教育自出现后,就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儿童绘画心理的产生、发展变化和对绘画创作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拓展儿童健康人格成长的发展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一书中写道:“通过教师的帮助,妈妈们读懂了隐藏在图画中的语言,发现孩子的担忧、恐惧、孤独、悲伤、缺乏安全感等等情绪以及希望一直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疼爱的愿望,所以美术老师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2]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需要全面教育,绘画作为人性的记录、展现以及情感的表达,蕴含着丰富的人性的思考,绘画有助于小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也有助于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心理解读,我们可以知道他们难忘的事、开心的事、伤心的事,并适当加以情感教育的引导,为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添砖加瓦。

二、读懂学生的心理画

在美术教学中,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必须读懂他们绘画时告诉我们的密语,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画。变化的线条,选取的颜色,物体的位置与大小等,都可以反映出他们的内心状态。

一)线条的心理“画”

每一根线条都有着魔法,是孩子最直接的一种绘画语言。绘画作品中这些线条被学生淋漓尽致地体现,它们有的长短不一、粗细有别、有疏有密、曲直各异,这些不同的线条包含着不同的心理画。有力且张弛有度的线条是一种果断自信的表现;而又浅又细的线条,往往说明这个孩子比较胆小,没有信心;反反复复的线条表现出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锯齿线常常带有一些攻击性……这是孩子赋予线条的心理“画”。

(二)颜色的心理“画”

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总会发现学生有几个颜色用的特别快,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色彩偏好,对颜色的无意识选择说出了孩子心理“画”,特别是在绘画时过多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性格往往越突出,常常表现出了他缺点或优点。喜欢红色的孩子大多热情奔放,但也比较自我;常用蓝色的孩子,比较安静,责任感较重,往往也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喜欢用黄色的孩子比较积极乐观;而偏爱用绿色的孩子很容易相处,为人温和,容易满足;过多的黑色与灰色则代表了一种压抑与恐惧……掌握了色彩的心理“画”,老师可以对孩子的引导更加准确,对学生的某些极端个性加以矫正可以运用简单有效的颜色疗法。

(三)大小的心理“画”

孩子构图时画面的大小,物体的大小往往也藏着不少心理画,有的孩子作品中的各种事物都画的非常大,我们可以从画中看出他们躁动、情绪化;有些孩子作品中的事物非常小,我们可以从画中看出他们的拘谨、害羞;也有的孩子把自己喜欢的事物画大,不喜欢的画小……这些都是孩子们用绘画的语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三、绘画心理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一)被观察学生学情介绍

班级小学一年级

性别男

年龄八岁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二)课程介绍

《新朋友》是一年级的一节造型表现课,学生虽然最喜欢画画,但一年级的孩子画人像还是会出现的很多问题,新学校、新环境、新朋友,我们要让同学们在课堂中不仅有愉悦的绘画体验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掌握绘画知识,不仅可以把自己的新同学作为绘画对象,还可以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或者“心情”通过夸张或者孩子认为合适的方法表现出来。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绘画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游戏导入法,导入新课,再让同学们都来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新同学,并且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个新同学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印象深刻,他是圆脸、方脸还是长脸,长发还是短发,他脸上有什么表情?了解人物表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并且,每个人的脸型,发型都不一样,每个人在不同情绪时的表情也都不一样,都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完成作品后,每一位同学都谈谈他们的创作来源和创作感想,请其他同学评价像不像。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情感再现”的表现形式,明白绘画对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三)学生绘画作品介绍

画面中画了2个人物,线条大胆随意,人物造型简略,其中一个特别大的男生,和一个小一些的男生,造型都比较像他自己,颜色也图的较乱,且多为红色和深蓝色。

(四)和学生进行谈话交流

学生通过绘画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他说大一些的是他,小的是朋友,在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是一个十分调皮的孩子,又有一些敏感,他把自己画的比朋友大,课后了解到他幼儿园开始常年寄宿,总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在他的内心里自己是比较重要的,大面积的红色和深蓝色在这时表现出的是他的焦躁、不安,当然也是希望引起注意。所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沟通,及时帮助孩子调整。

四、总结

绘画是一种投射艺术,它能够反映孩子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绘画语言中隐藏着绘画的相关信息,学生在创作自己的画时,往往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是对情感的表达,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绘画的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绘画不仅在画事物,也是在画“人生”。小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能看到自己的潜力,提高对生活的兴趣,并透过绘画开始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进行思考。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单单要从艺术性去看待孩子的绘画作品,更应该在画面中找到孩子的心理画,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交流,所以孩子们请悄悄的告诉我,你的心理画,让绘画将我们彼此拉近,让绘画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严虎.《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M].北京:北京工信出版集团,2015.

[2]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标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