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黄芪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探究

宋月荷

关键词:黄芪;栽培;生长;探究

黄芪作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不仅产地来源广泛,药材质量也千差万别,不同生存环境条件下,黄芪的产品质量存在差异,给人们的创收带来了影响了。接下来,本文就围绕黄芪的栽培密度、化肥肥料、栽培方式三方面展开实践探究,以期摸索出最适黄芪生长的环境条件。

1栽培密度对黄芪生长的影响

栽培密度对黄芪的生长势态有一定的影响,黄芪栽培时密度适中为最好,药材质量也最高。基于此,笔者对黄芪的栽培密度进行了田间试验,共设置了五组,分别为2万株/亩、3万株/亩、4万株/亩、5万株/亩、6万株/亩,分为了不同的排列区,区面积为10m2,重复3次,期望根据试验结果找出黄芪最适生长的栽培密度。

试验田在4月天气变暖时候播种,采用开沟条播的方式,行距为35cm,播种幅度为8cm,开沟2cm,将黄芪种子均匀撒下,播种量保持在2kg/亩,播种后轻覆土1cm,为确保出芽,要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黄芪出苗后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帮助黄芪松土,铲除田间杂草,保障试验田的整洁。为了提高黄芪苗的存活量,在苗高4cm左右时,可以对黄芪进行定苗,并施追肥,试验田使用的是磷酸二铵与尿素,并于黄芪封垄前再次追施磷酸二铵与尿素,适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状态,遇到干旱时可适量增加水、肥施用量。

通过对采收的黄芪样品进行总黄酮、黄芩苷、黄芩素等含量测定,得出以下结论。

试验类型总黄酮平均含量(%)黄芩苷平均含量(%)黄芩素平均含量(%)汉黄芩素平均含量(%)黄芪产量(kg/亩)2万株/亩12.8910.050.990.89306.863万株/亩15.2710.571.351.26313.234万株/亩15.5611.881.531.15386.505万株/亩14.3211.231.461.06304.676万株/亩14.1111.151.020.97399.42

经专业数据统计软件分析后,笔者发现不同栽培密度对黄芪各成分含量与总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6万株/亩,产量最大,含量水平最低;4万株/亩时,各成分含量较高,产量居上。因此,在栽培黄芪时,可选4万株/亩,过密或过疏都会影响药材的质量。

2化肥肥料对黄芪生长的影响

化肥肥料作为黄芪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补充黄芪成长营养,增强黄芪的抵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主要存在的化肥有氮肥、磷肥、钾肥等,能够补充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元素。但是,同时,使用化肥时也应注意到化肥的反作用,诸如加重土地负担,氮磷钾施用过剩或不足,土壤发生板结等情况,影响黄芪的最终收获与可持续发展。

试验中采用了磷酸二铵20kg;尿素20kg;酵素菌生物肥40kg;尿素5kg,酵素菌生物肥7.5kg;不施肥(对照组)等。同上述试验方法相同,采用4万株/亩的栽培方式,及时追施水肥。

磷酸二铵:复合肥的一种,含磷率高,能够促进黄芪的花芽分化,强化黄芪的根系,让黄芪不畏严寒与干旱。

尿素:氮肥;主要供给氮,能够推动黄芪合成蛋白质。

酵素菌生物肥:含有大量生物活菌,能够被作物所吸收,且不会造成污染。使用化肥后,大量有益菌在土壤中存活,分解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增加土壤养分,丰富氮磷钾的含量,促进黄芪根的发育。

通过对采收的黄芪样品进行总黄酮、黄芩苷、黄芩素等含量测定,得出以下结论。

试验类型总黄酮平均含量(%)黄芩苷平均含量(%)黄芩素平均含量(%)汉黄芩素平均含量(%)黄芪产量(kg/亩)磷酸二铵20kg11.899.962.342.01456.79尿素20kg12.0110.581.891.57353.23酵素菌生物肥40kg17.2612.541.321.15504.50尿素,酵素菌生物肥7.5kg14.3311.131.671.44480.42不施肥13.1110.161.310.92275.09

经由SPSS软件分析后可知,使用化肥不同,黄芪产量不同,黄芪含量成分则无显著变化。不同化肥对黄芪的产量存在明显差距,以施用酵素菌生物肥的黄芪产量最高,其他次之。因此,人们在种植黄芪时,可采用酵素菌生物肥,既能提高产量,又可以保护土壤。

3栽培方式对黄芪生长的影响

人们在栽种黄芪时,选用不同的栽培方式会对黄芪的产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黄芪的整体质量。这就需要人们在栽种黄芪时,要注重黄芪的排水、播种密度等基本栽培,力求为黄芪提供最佳的栽种方式,提高黄芪的质量。

试验决定围绕小高畦窄行种植,即畦面积65cm左右,3行/畦;小高畦宽幅种植,即畦面积65cm左右,2行/畦;平畦宽行条播,即行距45cm,平畦条播;平畦窄行条播,即行距30cm,平畦条播;平畦宽幅种植,即行距45cm,紧贴双行种植等展开,采用同上述试验相同的试验方法,设计相同的设计条件。

通过对采收的黄芪样品进行总黄酮、黄芩苷、黄芩素等含量测定,得出以下结论。

试验类型总黄酮平均含量(%)黄芩苷平均含量(%)黄芩素平均含量(%)汉黄芩素平均含量(%)黄芪产量(kg/亩)小高畦窄行14.5612.571.801.34381.90小高畦宽幅种植15.1212.871.821.39422.89平畦宽行条播13.1311.790.980.82451.73平畦窄行条播13.7613.221.261.20354.43平畦宽幅种植17.3411.731.351.09374.21

经过数据分析后可得,栽培方式对黄芪的产量与各成分含量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影响。但是,采用小高畦宽幅种植方式时,黄芪各成分含量普遍较高,产量也居上。因此,人们在种植黄芪时,可以采用小高畦宽幅种植方式,提高黄芪的药材质量。

综上可知,栽培密度、化肥肥料和栽培方式会影响黄芪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各成分的含量和总产量,所以要慎重选择黄芪种植的栽培密度、化肥肥料和栽培方式。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初步选择4万株/亩为最适栽培密度,酵素菌生物肥为最适肥料,小高畦宽幅种植为最佳栽培方式,确定了黄芪最优栽培条件,为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经验。

参考文献:

[1]郭淑红,田洪岭,王耀琴,吴昌娟,裴帅帅,许陶瑜,聂瀚林.山西黄芩最佳栽培密度研究[J].农家参谋,2018(13):104.

[2]何士剑,陈志宏,黎天.甘肃黄芩规范化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06):117.

[3]徐永强,安世伟,郭强强,张金文,姚彦斌.黄芩不同栽培模式对其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2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