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

乔维雅李泽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渊源

1.威廉•配第的劳动决定论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了商品的价值源于劳动的观点,即劳动决定价值观,从而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的基础。配第明确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一事实,开创了探讨价值、剩余价值的正确道路。但是,他的劳动价值论还处于萌芽状态,缺乏对价值本质的科学的分析,不理解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配第在进行价值论的比较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抽象掉了劳动种类的差别,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但是他始终没有能够科学地解决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问题,即创造价值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他把使用价值和价值混为一谈,提出了由土地和劳动共同决定价值的二元论。

2.亚当•斯密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说

亚当•斯密比配第前进了一大步,他首先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斯密提出了“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观点,确认了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源泉,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是他在政治经济学上的重大贡献。他不仅证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而且对劳动的性质作了分析,把价值量归结为商品内部所凝结的劳动量,这就为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指出,在斯密那里,“创造价值的,是一般社会劳动(不管它表现为哪一种使用价值),仅仅是必要劳动的量。”但斯密也不了解这种劳动的社会性质,错把商品价值看成是由购买到的劳动决定的。因此,他在进一步考察是什么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劳动怎么衡量商品的价值时,就陷入了混乱。

3.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决定价值论

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推向了高峰。他批评了斯密价值论的错误,继承其正确的方面。他首先接受了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进一步发展了斯密关于劳动决定价值的学说。他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物质承担者),他说一种商品如果没有用,不管怎么稀少,耗费多少劳动,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的,从而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作了比较正确的说明。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耗费掉的劳动决定,不能用购买到的劳动来决定价值,而价值的大小则与这种劳动量成正比。李嘉图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在于他坚持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原理。马克思对此作过评价,“李嘉图对价值量的分析并不充分,但已是最好的分析”。但李嘉图他不知道斯密混同了劳动和劳动力,断然劳动也有价值,而这个价值则由工人的工资,即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所以,他又回到了斯密把购买到的劳动和耗费掉的劳动混为一谈的错误道路上。李嘉图和斯密同样不了解商品和商品价值的本质,把商品的社会属性看成是自然的、天生的,不存在历史概念,超脱历史的,这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大局限性。所以他们就不懂得货币的本质、起源,揭不开商品拜物教的神秘化外衣。对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关系,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等理论也解释不了,导致了他理论上无法解决的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社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2.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则按照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同时,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与商品的价值量密切相关,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受供求规律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形成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从较长时间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3.价值的表现形式与货币的产生

商品的价值自身无法体现出来,它要通过交换,其价值体现在其他商品体上。随着交换的发展,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当由金或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产生了。所以,马克思指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职能逐渐完备起来。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一切商品只要转化成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马克思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对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分析中得出的,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如果撇开其中的制度因素,它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以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以及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我国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然而,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将两只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发展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当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就越低,企业就会获得更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地位。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就会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当某个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后,其他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也会相继进行技术革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此,企业要重视技术的引进、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生产率。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对脑力劳动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些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虽然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还可以为人所掌握,而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时代,科技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不断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3.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商品拜物教”带来的问题提供依据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提出了“商品拜物教”的理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私有制被消灭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取代了物与物的关系,根本上消除了商品拜物教存在的条件。但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没有消除,依然存在,并且这种关系和作用越来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不仅限于生活必需品等物质产品,更加注重了精神产品的消费,并且精神产品的消费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使得商品拜物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存在的条件。在生活中,人们追求“名牌”、“流行”等来炫耀自己的财富,自称自己是“上流人士”。甚至在一些政府部门,也出现了花钱办事的情况,人们在金钱的诱惑下,出卖自己的良心,人格,把这些优良品德商品化,出现了拜金主义,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人与金钱的关系,对商品更加的崇拜、迷恋。在当代,为了解决商品拜物带来的问题,必须要认真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在其理论指导下,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创造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作者简介:乔维雅,1992年12月,女,汉族,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李泽陆,1995年8月,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