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静脉穿刺局部淤血的体会

/ 1

预防静脉穿刺局部淤血的体会

张圣花

张圣花(山东省莱芜市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山东莱芜271113)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2-0240-02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士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之一,但常由于穿刺不当或拔针后处理不妥,致使局部皮下淤血,不但给患者增加痛苦,而且还会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现就如何预防静脉穿刺后局部淤血谈一下体会:

1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穿刺技术。穿刺前,首先要取得病人的合作,充分了解病人的血管特点和解剖位置。穿刺时掌握穿刺原则和基本手法,做到稳、准、轻,力求一针见血。穿刺动作要轻柔,切忌粗暴,穿刺时要沉着,进针后针头不可在皮下多次进退,左右拨动,穿刺针进入血管后再平行缓慢刺入0.5cm固定。对长期输液的病人,有计划的选择血管,原则是先下后上、由远及近,有次序的进行注射,避免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部位穿刺,使血管壁形成多个针孔,造成渗血。另外,充分准备血管,不可盲目进针。对显露不明显的血管,要轻拍、轻揉、热敷穿刺部位,或用硝酸甘油、654-2局部涂抹,以扩张穿刺部位的浅静脉[1],使血管充分暴露,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如针头进入血管后不见回血时,折压头皮针近端的输液管,可很快有回血,以防止进针过度,刺破血管壁引起渗血。

2根据不同疾病病人的血管特点,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穿刺方法。如低血压、重度脱水、微循环障碍等病人的血管缺氧脆性增加,充盈不足,在穿刺时宜选择较粗的血管,否则可因血流缓慢,不易回血而致进针过深刺破血管,造成壁下淤血;对高血压、冠心病病人,可选择手足背部小静脉,穿刺时应在静脉上方直接刺入,不可斜刺,否则静脉易随针尖来回移动,不易一针见血,拔针后形成淤血;慢性肝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的小血管,因这类血管脆性大,凝血机制差,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且内侧皮肤较薄,血管表浅,易穿破或穿刺成功后易发生外渗;瘫痪病人选择肢体固定,易穿刺患侧肢体血管,不影响健侧肢体活动,保留时间长,同时也有利于患侧肢体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对于消瘦及老年病人,皮肤松弛,血管易滑动,可采用手背部非握拳法静脉穿刺[2]。此种手法,从方法上可让病人放松,减轻其紧张心理,更重要的是,当病人手部放松,手腕下弯时,握其并拢的五指,可使病人手背部皮肤绷紧,减少了进针时与皮肤的摩擦力,减轻了疼痛。绷紧皮肤还有利于血管的显露与固定,形成的自然斜面更有利于操作者进针,可避免传统方法中进针时,患者掌指关节阻挡而造成穿刺的失败。

3拔针时按压方法要得当,时间充分。拔针时在穿刺点用棉签或棉球在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处轻轻固定皮肤,然后快速拔针的瞬间按压3-5分钟,按压时部位固定,不能捻揉。对血液病、肝肾功能衰竭等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因其凝血功能差,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以减少局部皮下出血机会。

4一旦出现皮下淤血,可用热毛巾热敷或酒精湿敷,以减轻痛苦,促进皮下淤血的消散。

参考文献

[1]况艳春,顾其华等.硝酸甘油扩张浅静脉的临床应用研究.护士进修杂志,1999,14(4):17.

[2]胡立菊,张秀英等.手背部非握拳法静脉穿刺的探讨.齐鲁护理杂志,2003,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