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房春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房春蕾

房春蕾张学

天津华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天津市300011

摘要:目前人类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地质灾害不仅仅只与自然规律有关,还有部分是人类过度开发导致的。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不但不会影响着周围的生态环境,还会导致周围居民无法正常生活。因此,研究如何尽量减小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降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地址灾害;地址环境;利用

引言

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危害巨大,不但威胁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机械设备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导致世界各国资源开采过度,引发一系列环境污染等地质灾害,给大自然以及人民带来了各种威胁。相关工作者要合理利用地质环境,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一、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是地球自身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质环境会随着地质灾害的发生而改变,地质灾害的发生,改变着地形、地貌等地质环境的形态,比如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会改变地表的形态,甚至能够使沧海变成陆地。不仅如此,地质灾害在改变地质环境时,是带有强制性的,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地质灾害在改变地质环境时,地质环境只能被迫接受。

1.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一种由于地表作用或人为不正当行为发生的一种恶性变化,直接引起地表的变化,包括滑坡和泥石流等,消极影响比较大。这种灾害有一定的不可抗性和不可预测性,针对特殊性,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具体分析工作。如果不及时预测地质灾害,将直接产生安全隐患。

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区域得不到有效的环境监测,一旦出现地质灾害,不能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则受灾面积逐渐放大。另外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正当的行为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随之出现,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根据特殊性,在实践阶段需要加大对环境的检测,采用有效措施,避免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

1.2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指的是岩石、水和大气等物质组成的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等发生作用,相互交换能量,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地质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根据具体要求可知,做好环境分析工作成为重点。地质环境的形成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下,由于生态环境中各种物质和各种能量发生作用后,存在于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中,对地质环境研究要从运动特点以及规律等方面入手,做出科学的预测。

二、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的类型比较多,在整个防治过程中兼顾到具体情况,根据防治要求进行落实。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表作用或者其他因素出现的恶性变化,要确定合适的防治措施。以下将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2.1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减少由于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相关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测量工作,相关地质灾害防治部门成立专业化管理小组,对各类内容进行预测。考虑到地质灾害防治的预测要点,在调查中要将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对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得出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建立应急防治方案,为后续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2.2完善灾害报警装置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具体的工作,根据报警装置的设置要求可知,通过高效处理后能对各种类型的灾害进行处理,发出的警报能使相关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及时得到信息,警报装置建设部分要确定技术类型,根据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预测,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预测,能捕捉到地质灾害的详细信息和地质环境具体情况,此外考虑到行政手段以及地质灾害预测信息内容可知,将资料上报给有关部门进行决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尽量满足要求。

2.3建立健全搬迁机制

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的预测阶段,要提前对信息进行分析,分析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具体位置和波及范围,考虑到地质灾害发生中心地带以及波及范围等,对于出现严重后果的区域需要按照搬迁管理机制实施,将居民有组织地、安全地转移到预先设置的安全区域后,对受灾人民进行安抚,满足生活要求。如果受灾区域比较严重,要进行灾后重建工作,从人文环境建设和自然环境建设等方面入手,落实房屋建设和管理,保证灾后工作顺利实施。

2.4完善现有应急预案系统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预测地质灾害阶段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但是受到技术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无法进行精确预测,根据预案系统的应用要求可知,灾害发生后需要确定

合适的管理方案,紧急撤离到安全区域,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证受灾区域人民的生命安全。

三、地质环境的利用

地质环境的利用是个复杂系统,根据环境建设的要求可知,只有从不同区域入手,做好区域指导工作,才能得到落实。以下对地质环境的利用进行分析。

3.1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建筑工程区域地质安全评价是个复杂的项目,在现有原则和基础上,阶段处理是工程选址的重点,根据安全评价以及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要求,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模式。此外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价也是个复杂的过程,在现有管理基础上,要做好区域重点分析工作,根据工程规模顺序以及周边环境其他指标,采用统计学分析和机理分析加以落实,能提升可行性。建设工程项目地质评价,在原有基础上,涉及到不同影响因素下的现状评价和预测方式,可以采用数学力学进行解析。

在地质环境利用和分析过程中,工程安全建设比较复杂,分为不同的方面,首先对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进行信息分析,要了解工程风险类型,对工程周边的环境进行把握,了解影响工程安全性的因素后,对其进行分析。在地质工程安全建设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要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类型,建设人员要重视对地质环境的安全建设和管理,从长远发展角度落实,只有地质工程环境建设有保证,才能减少风险,实现合理化利用。

3.2地质环境评价

地质环境的测试和评价比较特殊,在实施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安全评价技术,对区域地质进行评价。此外考虑到建设工程场地以及安全评价要求,要做好具体评价工作,结合地质工程建设的注意事项和相关标准等实施,只有保证地质环境得到有效利用,才能提升评价优势。

3.3区域地质环境的利用

区域地质环境在利用前要对区域的特点进行分析,针对地区特点以及地质环境勘察利用的格局要求,按照区域特点以及勘察结构等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区域建设有公益性、服务性的特点,在利用该区域地质环境的过程中要保证服务性性质。此外建立完善的评价模式,通过区域环境的测试和管理后,了解评价机制的具体内容。根据项目利用系统的要求可知,进行知识汇总至关重要。

对评价信息了解后,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建设,最后区域地质环境建设中要注意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向,充分利用现有管理体系,通过地质环境管理后做好容量评价工作,根据功能分区和灾害防治和调控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按照区域划分和灾害防治等要求处理,提升可行性。为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就必须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观,把人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放在第1位,把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融入到顺应与改造自然过程之中。

四、结束语

多年以来,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很大改变,地质灾害经常发生。所以,应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科学地利用地质环境。在利用地质环境中,时刻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将人类自身行为与顺应和改造自然相结合,努力改善环境,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纪翔鹏,赵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探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8(10):179.

[2]钱应强.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有色金属设计,2018,45(01):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