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临床观察

段宏涛

段宏涛(河南省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472500)

【摘要】目的颈交感神经对于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方法对40例患者行颈交感神经交替注射治疗。结果观察经过10-30天的治疗后,患者面神经麻痹痊愈或明显好转。结论对于面神经麻痹患者我们采用利多卡因+曲安奈德8mg行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后,缩短病程,疗效确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关键词】颈交感神经阻滞神经麻痹治疗

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的疾病,发病原理不清。尤其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多于季节变化、劳累、受凉、受急、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传统治疗方法多为:中医针灸、物理治疗、按摩和内科治疗等,治疗时间较长,效果不确切,容易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间,共收治面神经麻痹患者40例。应用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后,经1-3个疗程,每个疗程10天,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治疗方法

所有治疗前,做好患者思想沟通工作,避免过度紧张,同时开放静脉通道,准备好氧气,心电监护,气管导管,喉镜及呼吸机,检查各项抢救设备的功能正常。在治疗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神智、呼吸、四肢活动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治疗采用患侧颈交感神经和对侧交替阻滞的方法,用药:给予1%利多卡因+曲安奈德针8mg,共计10ml,曲安奈德针每5天加用一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09年3月-2012年6月共收治40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30例,年龄30岁—66岁,病程一月以内16例,一个月以上24例。其中病程最长80天,最短三天。左侧发病21例,右侧发病19例:

1.2诊断标准:依据据<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标准进行诊断。及临床诊断:突然发病,口眼歪斜,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不对称,面部感觉运动障碍。同时排出其他系统疾病的存在。

1.3治疗方法: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伸展颈部,微张口,取患侧颈交感神经阻滞,椎旁前侧入路。定位:锁骨、胸锁乳突肌和环状软骨,该软骨与C6横突在同一水平,穿刺点定位于胸锁关节上2.5cm处,为C7横突水平。方法:用左手的第2、3指钩住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将颈动脉鞘及玄关、神经向外侧拉,右手在定位点用7号针头穿刺,穿刺针向后直至触及C7横突骨质时,拔针0.5cm至颈长筋膜处,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注入0.8%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德8mg,阻滞成功的标志为,注药后阻滞侧有霍纳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温暖感。操作完备后,患者需平卧30-40min,同时密切观察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每天阻滞一侧,两侧交替阻滞治疗,10天为一疗程。

1.4结果对于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和左右侧交替阻滞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在对于4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对于早期的16名面神经麻痹患者,通过10天的治疗(交替阻滞)后,疗效好,达90%以上。对于病程超过一月的患者,坚持治疗两到三个疗程,有效率达80%以上。

2.讨论

星状神经节是颈下交感神经节,主要来自C7、8的交感神经节和第一胸交感神经节所组成。通过阻滞颈交感神经节,主要作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中枢神经作用表现在调节丘脑维护内环境的稳定,调节机体植物神经的负反馈功能。周围神经作用表现为阻滞部位的节前和节后纤维功能受到抑制,改善血管、神经、腺体、肌肉的功能。因此对于周围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采用颈交感神经阻滞,具有完善交感神经调节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等功能。能明显改善面部神经和组织功能,扩张面部神经血管,改善病变区域的血液供应。应用利多卡因针具有作用迅速,弥散广,安全性高,对于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的特点。曲安奈德为长效糖皮质激素,具有强而持久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因此通过颈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能增加所支配区域神经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供血、供氧、减轻周围神经水肿,及无菌性炎症的发展。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和调节植物神经失调性疾病的功能。所以,我们对于面神经麻痹患者,应用颈交感神经阻滞术,具有疗效确切,病程短,后遗症发生率低的治疗优势,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40~242.

[2]马玲,杨宝会等.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不同病程的突发性面瘫28例临床分析.《中国伤残医学》2010年05期.

[3]伍伟明.星状神经阻滞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