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浅议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

周彬赵金凤张庆英王新月刘一燕刘严刘爱平

周彬赵金凤张庆英王新月刘一燕刘严刘爱平(河南省南阳市油田总医院河南南阳473132)

【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0-0397-02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解决其中一些关键问题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考途径。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

中药复方指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一组药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与发展中药,毫无疑问应着眼于中药复方,而中药复方研究必须遵循方证相对模式的规则[1]。药物动力学是借助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速度规律的科学,并用数学方程定量地预测这些过程的性质,其根本为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浓度(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对中药复方药动学已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并取得新的成果。

1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概论

近10年来所涉中药及复方药动学实验核心研究文献130余篇,成分基本上包括了除高分子以外的中药全部成分类型[2]。总的来看,目前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非血药浓度法和血药浓度法(化学分析法)。

2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特点

中药复方的主要特点有:疗效确切;机理不明;存在复杂性现象;配伍依据等。而中药复方动力学研究也因此具有许多特点:首先是代表整个复方的指标不容易选择。其次是要考虑到配伍组方因素,中药复方有“七情和合”配伍理论和“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临床采用辨证施治,同一药味往往处于不同处方环境中,因此同一种中药成分的药动学参数会受很多因素影响,这是与西药显著不同之处。

3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方法

3.1体内药物分析检测法体内药物浓度法是药动学研究的经典方法。

3.2体外培养法体外研究方法主要有:器官灌流、亚细胞组分法、温孵法、匀浆法和游离细胞法等。

3.3药物累积法药物累积法是将药动学中血药浓度多点动态测定原理与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方法结合起来,以估测药动学参数。

3.4药理效应法本法应先选择适当的药理效应作为观测指标,将动物分为若干时间组,分别于造模前不同时间给药,再按平行性原则造模,以模型指标变化的达峰时间检测不同组药效强度变化,并据此建立剂量-效应曲线、时间-效应曲线和时间-体存药量曲线,并据此得出药代参数。

3.5微生物法又称为琼脂扩散法。

3.6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模型(PK-PD模型)PK-PD模型将药物浓度、效应和时间结合起来,更加准确地评价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和产生药理效应的动态变化,正逐渐成为中药药动学研究的热点方法。

3.7光谱法光谱法又可分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

3.8色谱法近年来出现的高效薄层色谱法(HPTLC)广泛地应用于生物样品的分析中。

3.9高效毛细管电泳(GPCE)高效毛细管电泳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非常适合于中药的成分分析。

3.10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SFC)SFE集萃取分离于一体。在中药成分研究中有重要价值。SFC分为开管柱和填充柱。

3.11免疫法免疫法是基于待测物质的抗原性,用针对某种待测物质的特异性抗体来定量的定性检测的实验方法。

4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展望

4.1关于测定指标的选择随着今后检测技术和条件的不断提高,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应立足于对复方中多种有效成分的研究。

4.2关于动物模型的选择实践证明中医证型可以明显改变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仅要考察复方在健康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也要对造模后的动物进行研究。

4.3关于给药方案的制定目前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多是考察单次给药后体内药动学特征。而中药复方临床治疗通常是连续给药超过数天、数周,甚至数月。单次给药和连续给药的药物动力学会有一定差别。

4.4关于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评价在进行中药药动学研究之前,建立一个满意的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至关重要。首先对复方及生物样品中有效成分进行初步定性,然后对方法进行专属性和可靠性考察。

4.5关于房室模型的确定及药动学参数的计算在药动学研究中,可应用有关药动学计算公式对实验测得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但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确定房室模型。最后将数据输入日益成熟的药动学程序中或运用拓展的药动学公式运算,即可得到最终结果。

总之,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已显示出重要性,虽然存在很多困难,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对其研究的重视和投入,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并对中药的整体研究起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对整体药动学研究的丰富。

参考文献

[1]李伟东,蔡宝昌.中药复方研究思路的探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3):216-218.

[2]贺福元,罗杰英,邓凯文等.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探讨[J].中草药,2005,36(10):1582-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