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课教学质量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高职体育课教学质量初探

何亚梅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09)01-00

摘要: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是传授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练体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基地。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建设合格人才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主体性教学质量

一、正确认识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地得到体现,首先要正确的理解《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思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但学生主体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主体,学生主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学生是身心处于发育过程中(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主体;二、学生主体的发展程度主要来自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三、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的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从学生主体这三条特殊性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

1.由于学生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主体,他们已有的体育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能一切围着学生的“兴趣”转,一切都由着学生的“天性”和“本能”来,而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学生朝什么方向发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主要解决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因此那种让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爱怎么学就怎么学,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的做法实际上是放弃教育职能的表现,是不可取的。

3.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的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前人的经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我们要积极提倡“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知识来源,掌握知识获取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知识都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发现。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主体性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课程标准》指导思想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二、转变课堂中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

1、体育课的准备部分

课前的准备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体质、技术、教材、场地器材和教师的具体情况而定。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备好课。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学科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的方法;同是也要掌握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结合教材与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助性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第三、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第四、要形成集体备课的良好氛围,其目的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才能,以提高教学效果。

2、体育课的基本部分

在体育课中,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动作,一方面又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样就需要学生进行体力与脑力的双重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疲劳感觉,课堂的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第一、讲解动作语言精练、具体形象。第二、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第三、组织教学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采用能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练习积极的语言来组织教学。第四、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容易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第五、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

一堂好的体育课应该是既能使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又能使学生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运动能力,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在正常条件下,准备部分脉搏应在110次/分至130次/分之间,平均120次/分,基本部分130次/分至150次/分之间,最高峰170次/分,平均140次/分左右,结束部分130次/分至90次/分,平均110次/分左右,课的密度35%,平均脉搏124次/分左右。这样使运动曲线、练习密度、运动生理比较科学合理,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实现师生互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吃不消与不够吃的现象。这样会损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消极甚至是逆反心理。在崇尚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今天,这种现象就有些与教学宗旨相悖了。

在体育课基本部分中的复习部分,最好是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分成几个不同项目的活动小组,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教师根据学生选取的项目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制订出各堂课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则围绕这个目标自主学习与锻炼。教师所要做的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回答他们在练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然的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3、体育课的结束部分

体育课的结束部分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如采用欢快与愉悦的游戏结束,也可以相互按摩,自我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瑜珈放松或听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他们陶醉其中。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找出最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放松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这样有利于他们在走出校门后用其为其终身体育服务,在体现学生主体性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的的课堂小结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2]宋尽贤,赖天德.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中国学校体育

[3]常言珍,徐雄杰.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安徽体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