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形象变化看教师的角色定位

/ 2

从教师形象变化看教师的角色定位

刘鑫

一、教师的形象变化

中国教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象,中国教师的形象是建立在儒家文化思想传统之上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中国教师的要求,“先生”是中国教师的代名词。进入现代,特别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需要大批的建设者,此时,中国学习的榜样是前苏联,人们把教师形象地比喻为“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桶水”等等。每一种比喻都包含了对教师工作的赞美,但仔细分析,又都有它的局限之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冲击,传统的育人模式受到挑战,人才的规格、内涵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的形象必然要发生变化,教师的学术地位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亟待解决,由此带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师资力量等问题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那就是,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具有高专业水准的研究型教师。

二、教师新的角色定位

(一)从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上来看,教师个体之间应该是合作者的角色,即合作伙伴的关系。

现代社会提倡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我们希望学生会学习、会合作,也应具有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课程改革能否促成教师之间的合作呢?完全有可能。

1.课程综合化使不同学科的教师走到了一起,只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

2.教学工作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教学对象、内容、方法的不确定,教学的评价也不再单一了。

3.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使得教师不想再封闭了。教师的工作评价将打破过去的评价方式,如主要面向过去的评价、奖惩性的评价、单向的评价、统一标准的评价、带来孤独的评价等。取而代之的是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做出的反馈性评价,教师领导的双向评价、教师的互评、自评等评价方式,这样使得教师愿意从彼此的身上学到有用的东西,教师不再封闭。

当教师们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力量,使教师能做到倾听、交流与沟通,达到互勉、互助、互爱,这是教师合作时的技能与目标。

(二)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发者、培养者。

从传统的教与学关系上看,强调教,忽视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枯燥的听讲、大量的习题、经常性的考试,让人烦恼的排榜,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即使有再多的学生就读重点大学,就能说教育是成功的吗?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承认学生是人,是不成熟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不再是课堂上的独奏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体现出如下内涵: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习能力;

3.帮助学生定位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4.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

5.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三)从教师与教学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师职业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活动,传统意义上的研究被认为是“专家”、“学者”的事情,传统意义是指那些专门从事理论研究或有立项课题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很显然离我们教师比较远。

即使有部分教师参加了,也只是处于辅助的地位,即配合人家做实验,为人家提供一些情况和数据,教师的参与很被动。为此,很多教师有畏难情绪,这样的研究很显然与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是脱节的。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势在必行的。

首先,可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以往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就是跟着感觉走,缺乏问题意识。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教会学生应付考试。反之,对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却泰然处之,使教学活动的活力缺失。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无论我们翻开哪一门科学的历史,都可以说是一部问题研究史和解决问题史,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就是研究。

为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需要调动记忆、观察、想象、思维、创造等诸多能力,对有疑问的事情进行综合分析,并联系教育理论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是“砂锅”打破了,“水落石出”了,直到“究竟”了。

第二,可激发教师的反思意识。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仅凭过去的经验和办法是很难解决的,教师如果在工作中关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在工作中找到运用新课程新理念的突破口,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第三,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的研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教师在研究这些鲜活的教育问题时,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因此,创新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创造本身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

第四,提高教师的学术地位。长期以来教师的学术地位不高,就是因为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师还没有从教书匠、孩子王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还没有体现出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课程改革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探讨育人的规律,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使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教师角色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理论上的充实,来自社会的需要,还要有促进教师角色转化的外部条件。教师要经历角色的期待阶段、转变阶段及适应与发展阶段,每一阶段会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愿我们把握好时机,在此次课程改革中能够走在前面,并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