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救时宰相张居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1-06-16
/ 1

刍议救时宰相张居正

宋永刚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三中学,山东淄博255422)

摘要:明朝万历元年至十年,张居正出任首辅,为度过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力行改革。他整顿吏治、实施边防新政、清丈土地实行一条鞭法,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强国富民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改革也触犯了既得利益阶层,斗争由此展开,并且最终致使改革在张居正死后倾覆。

关键词:张居正;改革;整顿吏治;边防新政;

一条鞭法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都是由于社会矛盾的积累导致社会危机出现的时候发生的,所以改革成为了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有效途径。

发生在明朝后期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同样是在大明王朝颓败之际的一场改革。作为改革的推行者张居正,以其威振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并被后人誉为“救时宰相”。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明朝后期万历元年至十年(1573~1582),张居正出任首辅的十年期间。正是国家的多事之秋。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在这一时期,政治上的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同时边患深重,财政上的困难比政治危机还要紧迫。

张居正就在这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走向政治舞台,留下他传奇的人生。张居正少年得志,壮年入阁,运筹帷幄,才智明决。他目睹时局的败坏,深切的忧患意识,使他无意留恋悠闲的生活,在同僚沉醉歌台舞榭的日子里,他闭门谢客,攻读历朝典章,剖析政务,探索救国兴邦之道。

张居正改革,是在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自上而下发动的一场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他有句名言:“当大过之时,为大过之事,未免有刚过之病,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倾而安国。”这充分表现出了他以刚毅明断的见识和魄力,把新政以迅雷之势推向全国。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强国富民取得显著成效。

他采取的措施有:(1)整顿吏治;(2)实施边防新政;(3)清丈土地,实行一条鞭法。

这十年成效得来并非易事,一事一议都历经艰难。这不仅是因为改革要触动豪强权贵的利益遭到顽强的抵制,还因为封建体制发展到明后期,已经衰老而僵化,能允许改革的余地已经非常狭小。地主阶级走向下坡路的人情世态,因循守旧,姑息偷安,容不下哪怕很小的变动,稍许更新,也不易为现实所接受,连反对张居正的著名文人王世贞也不得不承认“文吏不习见祖宗制,创闻以为骇而不便者,相率而为怨谤”。对此张居正有敏锐的感受,他说:“明兴二百余年矣!人乐于因循,事趋于苦窳,又近年以来,习尚尤靡,至是非毁誉,纷纷无所归究。”

但是,反对派并不会轻易消声匿迹,万历五年正当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之时,张居正父亲去世,按明朝礼制规定,在职官员自闻父母丧日起,要辞官守孝三年,如有特殊情况,经皇帝特批,可以继续留任,称为“夺情”。按惯例张居正也要遵守,可新政正是方兴未艾之时,张一离任,形势可能逆转,支持改革的官员倡议夺情留任,这就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反对派纷纷攻击这是“忘亲贪位”。张居正对此不屑一顾,对于“恋权”的责难,揭露反对派是“借纲常之说,肆为挤排之计”。进行无情打击,致使反对者再也无力公开抗争。自此,反改革的斗争不再表现为正面的冲突,而是用隐蔽形式,暗传各种流言蜚语,对改革进行败坏和中伤。

为什么苦心经营十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却一朝颠覆,毫无招架之力呢?十年新政,毁于一旦,皇帝的态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执政者面临社会危机的时候,苦于谋求出路,保全统治地位,可能同意或支持改革,从而约束自己的贪欲,一朝改革初见成效,危机解除,贪婪的阶级本性又促使他们摆脱改革所带来的节制,进而废除改革。在皇帝一言定法或废法的时代,政以人举也必将以人亡。成于斯者败于斯,这是专制主义政体下政治变迁和社会改革的普遍现象。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命运与新政连为一体,往往以喜剧开场而以悲剧而告终。虽然他们鞠躬尽卒为王朝解除危机,但终将成为王朝统治的牺牲品,这几乎是地主阶级改革家难以逃脱的命运,张居正也不例外。

张居正不惜摩顶放踵为之点燃的革新之火,为衰败的王朝赢得一度光华。反攻倒算、否定变法的结果,使明王朝愈趋衰败。到明末天启、崇祯统治濒临瓦解之际,朝廷终于想起了这位当年的“救时宰相”,为他平反昭雪,试图召回失去的新政,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古老的帝国大厦终于被历史的巨浪冲击得分崩离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