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3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沈兆玲

沈兆玲(宝应县郭桥初级中学江苏宝应225800)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拟以下几方面:(1)巧妙链接相关知识,感受数学学科独特的“味儿”,使学生产生数学兴趣;(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对数学的求知欲;(3)渗透数学思想,活跃数学思维,促发思维兴趣;(4)展示数学美,体验数学学科之奥妙,激励数学兴趣等等论述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链接;寻求;渗透;展示

Onhowtodevelop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mathematics

ChenZhaoling

【Abstract】Interestisthebestteacher.Teachersshouldfocuson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Thispaperproposedthefollowing:(1)cleverlylinktheknowledgeandexperiencemathematicsunique"taste",toenablestudentstogenerateinterestinmathematics;(2)usingavarietyofteachingmethodstostimulatecuriosityinmathematics;(3)penetrationofmathematicalthinking,mathematicalthinking,active,triggerinterestinmind;(4)showsthebeautyofmathematicsandexperiencethewondersofmathematics,encouraginginterestinmathematicsandsointerestedinmathematicslearningdiscussedsomeofthewaysandmeansoftraining.

【Keywords】link;Seeking;Infiltration;Sshow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作为心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而非偶然的、暂时性的指向。不管是什么学科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对此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但是,兴趣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必须自始至终在整个活动中逐步培养。而对于及其抽象枯燥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来说,这项工作就显得更有必要了。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应用的因素,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自然的乐在其中。

1.巧妙链接相关知识,感受数学学科独特的“味儿”,使学生产生数学兴趣

巧妙链接相关知识是指教者充分挖掘教材与其他知识领域的联系,进行知识链接。新教材增加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看一看”、“试一试”、“练一练”、“你知道吗”、“为什么”以及数学史料、数学家、实际生活、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等。这些虽然不是正文,却是正文的扩展,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进行更有效的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发展智力,激发学习兴趣。教者可以充分的利用好这些教材,同时尽可能的补充知识的相关链接供学生研究,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这样既激发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又培养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村供水(张村,李村在河岸同侧)问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写出已知,求作和作法)?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学时我先吟咏了唐朝诗人李维《从军行》的开头两句“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提供了鲜活的情境,激发探索欲望,学生明白了诗中其实包含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将军在观望烽火台之后从山脚下A点出发,驰向交河傍边的C点饮马,饮马后再到B点宿营,试问怎样走才能使所走的路程最短?

听了这个故事,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我又看准时机介绍了一则数学史料:传说亚历山大城有一位精道数学和物理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罗马将军专程去拜访他,就向他请教了这样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从此“将军饮马”的问题广为流传。用这样的故事辅助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最后,我又链接了物理学科,有趣的是光学中有一个类似的结论,把上面的河岸看作镜子,光线若从A射出,被镜面反射,如果要反射镜过点B,则入射点必然是点C,即光线总是沿着最近的路程走。

这里我通过读古诗、讲故事的形式把数学知识活泼的呈现给学生,不但解决了数学问题,还链接了在其他学科的运用,讲出独特的“味儿”来,使学生快活的学习数学,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寻求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对数学的求知欲

教师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又一重要途径。好奇心是孩子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数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课型。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课型,都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求知。

数学定理、公式是“数学关系的精髓”。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公式都蕴藏着深刻的思维过程。我们教者可深刻挖掘其中的思维奥秘,抓住其中数学关系的的精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每一位学生充分感受各数学关系的思维过程,亲力亲为中感受成功之喜悦。

我教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4cm、5cm、6cm、10cm、11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取三根小木棒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提出下列几个问题:①任取三根小木棒能否拼成三角形?②有几组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③有几组三根小棒不能拼成三角形?④通过上述的动手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⑤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这里我采用了“试验、归纳、猜想、证明”的方式学习定理,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使其成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快乐。通过实践学生既获得了新知,又培养了独立探索求知的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我在教“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其逆定理”的导入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帮助学生建构学习新知识的问题背景:“以线段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所处的位置呈现出怎样的规律?”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于是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的生长点,为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情景。因为学习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因此,我利用学生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点——等腰三角形为新知的生长点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使学生在已熟悉的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之间产生了联想,学习新知的动机立刻产生,思维立即进入活跃状态。

3.渗透数学思想,活跃数学思维,促发思维兴趣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曾在他的哲学学校门口声明:“不懂几何的人请勿入内”。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学校里所学的课程与几何学有多大的关系,或者非要学子们通晓几何学,最主要的还是立足于数学教育的文化熏陶功能。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的经验)以及基本数学思想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何等重要。

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比较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我在教因式分解时,通过复习整式乘法,让学生比较这两种运算的异同,明确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既是恒等变形又是互逆运算。在教不等式的解法时,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这些步骤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需特别强调并比较化系数为1时两者的不同之处。

再如教学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通过比较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来确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来确定,圆与圆位置关系可以通过比较两圆圆心的距离与两圆半径之和或之差的大小关系来确定。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又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形成“知识-能力-实践”的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数学教学中,由数想形,由形助数的数形结合思想,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识记与理解。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迪思维,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重数形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形转化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

在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先让学生画两个圆,把这两圆的位置关系的所有可能存在的情况都在纸上画出来,然后归纳出他们的位置与公共点的个数,这是形的观点;②然后要求用代数的观点把位置关系表述出来,这是数的理论;③再把这些数据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这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样的“形—数—形”的思想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就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定向和控制作用。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灵魂。他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打好双基知识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有着独到的优势。掌握了思想方法,就能比较从容的驾驭数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古语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要使学生会学有术,我们就应该在“授渔”上多下功夫。

4.展示数学美,体验数学学科之奥妙,激励数学兴趣

数学是有趣的、美丽的、令人兴奋的。但是如此美的、重要的一门学科,却很少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她,更谈不上去领略数学的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材和教学活动中获取美的感受也是十分必要的。强烈的心智活动所带来的美的愉悦和享受,是学习的最好补偿,而这种补偿又反过来激励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兴趣。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指出:“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字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有自身的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数学美的各种特征在中学课本里均有体现。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并使学生也能领略到这些美的因素,他们的兴趣自然也会悄然而生。

校园里四季飘香,景色迷人。我教学轴对称时,就带领学生观察水杉树及其树叶等的外形,发现他们是左右对称的图形,使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对称美。再如教学黄金分割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带着学生领略许多古建筑和现代的种种建筑,体会到“黄金分割比”是最理想的比,明白了它神奇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愿望,提高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在鉴赏中感叹数学之美。

歌德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漫游在这样的数学王国里,不得不惊叹世界的千姿百态,数学的神奇奥妙,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别林斯基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之美,天性爱美的学生不会不受到感染,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会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愿望也会油然而生。

兴趣是一种动力,是成才的起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当作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将之渗透于每一节数学课堂、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项数学活动之中,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才能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中小学数学杂志社.2004.第7、8期.

[2]《中学数学教学》杂志.安徽教育学院安徽数学学会安徽师大数学系.

[3]《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