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做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谢家燕

◇谢家燕

(开江县新宁镇第一小学开江63625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阅读,对于理解文本内容,实现语文教学目的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在细化的操作上,笔者作了如下实践:

一、抓好课前预习

我们知道,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它不仅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预习指导,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步骤和方法,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目的。但是,预习需落实以下关注:

1.明确预习的目的。这是教师指导预习的前提。有一些孩子总认为,学习应该是在课堂上进行的,预习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常常出现应付的情况。事实上,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孩子明白,预习是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准备,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一门学习技能。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让孩子们先谈谈什么叫预习,预习有什么作用。在了解了孩子们的情况后,再告诉他们,预习的目的和意义。这样让孩子们从思想上接纳了预习这种学习过程。因此,在接下来让学生完成预习练习的时候,孩子们都能积极、认真地进行。

2.弄清预习的要求。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预习要求应该随着学生所处年级的增高而提高。而细化下来则是,一个学期有总要求,每一课也应该有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要具体地指出读要读几遍书,每一遍读完后要做什么等,让学生可以操作。

在开学时,教师就要把这学期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写下来,以后预习时就照着执行,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对预习情况的检查。实践中,从进入三年级开始,每学年开学第一天,我给孩子们准备好预习本,然后在报道注册后,我就将这一学年总的预习要求和第一课的预习要求写在黑板上,让所有的孩子把要求抄写在预习本上。例如:在三年级时,我给孩子们提出的总的预习要求是:1、读课文三遍以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课文中的生字。3、勾画课文的生词和四字词。4、想想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什么。5、提出自己的问题(至少3个)。第一课的预习要求是:

1、读课文,将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再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将四字词标记出来。2、读认字栏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3、思考课文讲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4、提出自己的疑问(至少三个)。实事说明,这样的预习要求明白、具体,可操作性强,学生完全可以照着老师的要求去进行预习。

3.及时检查。让学生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只是一个基础,而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且通过对一部分完成得好的同学的鼓励,吸引更多的孩子正确地对待预习,并认真完成好预习任务。在指导学生预习之初,我每天对照着预习要求,带领孩子们一项一项地检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预习过后的感受,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困难,带领他们去感受预习给自己课堂学习带来的帮助。这样,孩子们从中体会到预习的好处,逐渐地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二、落实课堂引导

如果说预习是为课堂教学做准备,那么,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就是真正的练兵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时间让孩子充分地进行阅读实践,更应该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阅读的任务。

1.引导质疑。学问学问,有问才会学得更好。要让学生的自主阅读不留于形式,真正地让他们走进文本,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针对文本质疑,并且把自己的问题写出来,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阅读。教学中,我结合各年级的阅读要求,引导孩子针对课题提问、针对人物形象提问、针对作者表达的感情提问、抓住关键词提问等,让学生了解了提问的角度和方法,学会质疑,为深入理解文本做好了铺垫。

2.引导合作探究。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刚才的阅读情况,首先向组内成员介绍自己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再说出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在读的过程中新产生的问题,然后请组内的成员一起想办法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在全班交流时提出并解决。

3.引导反思。当学生交流完了之后,他们也许确实是明白了或者说读懂了某一段话、某一篇文章,可是他到底读懂了什么,不少孩子的心里还不太明了,因此,教师应该“趁火打铁”,引导孩子反思自己从这段文字中究竟明白了什么,把自己明白的地方清楚地说给自己或者是同桌,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孩子多角度地理解文字,更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教学环节,让更多的孩子学习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也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课堂交流,更提高了孩子们分析理解文本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适宜过程评价

在课堂中,对孩子阅读效果的评价一般都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反馈来了解孩子阅读的效果。而这样得到的评价往往不太全面,也不太准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如下两种评价。

1.表格式评价。用表格的形式,从学生完成表格的情况来评价孩子阅读的效果;

课题和作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作者表达情感已解决问题未解决问题

课题和作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作者表达情感已解决问题未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表格填写,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文本,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走进文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文字式评价。从学生完成的根据阅读内容而设计的问题情况,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例如,在《唯一的听众》教学后,我给孩子们出了一些检测题。1.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对我讲话的?2.“我”听了后,心里有什么变化?通过

这样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可以比较客观地检测出孩子对文本的理解。

概言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养成、阅读效率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想办法,想到细处,想孩子所想,我们的孩子们就会喜欢阅读,走进文字,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体会作者笔下的乐与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