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写作触角与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试论新闻写作触角与模式

迟英梅

迟英梅

(吉林省公主岭市新闻中心,吉林公主岭136100)

摘要: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本文对如何报导出好的新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闻;触角;素材;立体化;模式

新闻是以最快速度对读者最感兴趣的事实进行的有选择的报道。新闻的这种“选择”表现了媒体的立场、编辑的好恶,也包括记者自己的偏见。媒体所处地区的政治文化氛围、群众对新闻接纳和理解水平、幕后商业运作程度、编辑部的意识形态、记者的知识结构等都会影响新闻的“选择”。

1新闻的目标

新闻的终极目标是凭借大众媒介的“扩音”功能影响群众的思维和行为,新闻媒体以大多数人感兴趣的方式和语言传递信息。因此,新闻采访写作的两个基本目标:一是让读者看;二是让读者关心。新闻应该包含“读者需要知道”和“读者想要知道”两个方面的内容。

2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所谓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当然,新闻触角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刚开始成为一名通讯员的时候,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会成为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通讯员的。

3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新闻的人来说,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通讯人员视野并被其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通讯员,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通讯员,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生产生活中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通讯员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人,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生活积累,帮助通讯员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4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通讯员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通讯人员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通讯员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5新闻报道要立体化

使新闻报道立体化,向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包括其各个不同的侧面。这就要求在有深度地报道某一个事物时,必须打破绝对好、绝对坏的模式。当你要表扬某事物时,应写以表扬为主,却不回避缺点和不足的报道。后者哪怕只有寥寥几句,也会收到好的效果。当你批评某干部、某群众、某单位时,可写以批评为主,却又肯定某些值得肯定的成绩和长处的报道。社会生活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人们很难找到十全十美的事物。特别是现在处于改革年代,报道中的许多事物处于较快的变化之中,即使那些被视为经验的东西也只是相对的,有些还要为新做法、新经验所代替,如果极言其利,讳言其弊,就会造成被动,不利于当事者的进步,也不能使受众信服。报道事物要立体化,报道人物也要尽可能立体化。过去有很多长篇的人物通讯、报告文学,总是搜罗一面材料,把先进人物写成闪闪发光的高大形象,使之离其本单位人们对他的认识和印象甚远,其结果给先进人物留下一大堆麻烦,甚至使他孤立。久而久之,一些先进人物不敢接受记者的采访报道。报纸当然应当宣扬先进人物,大量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但也不应该回避他们的不足与此同时失误。

6改变单一因果关系的报道模式

传统的平面化报道模式,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无论现实生活多么复杂,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有多少种,出现在报道中的事物变化的原因永远只有一个。大到经济效益,小到群众性体育活动,都不离这种模式:因为A,所以B,即由一个因,结一个果。实际上,报道中的因只是这个部门、发生变化的诸原因中的一个,并且可能不是主要原因,报道不过是选个角度来做文章罢了。这种突出和夸大促使事物变化的某一个原因而形成的单一因果关系的报道模式是部可取得。

7结论

生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模式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切入点或模式,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