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观察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观察研究

张海乾

黑龙江省虎林市中医医院158400

【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子宫肌瘤68例口服米非司酮治疗,12.5mg,每日1次,睡前口服,连服3月;应用彩色超声监测治疗前后子宫肌瘤的变化,测定血清激素水平、肝肾功能、血红蛋白,观察服药后副反应。结果:68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闭经,症状缓解。子宫体积平均缩小30.05%(P<0.01),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4.56%(P<0.01)。治疗后E2、P平均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1)。停药后34例患者子宫肌瘤逐渐增大,22例患者出现潮热、恶心等轻微副反应。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一定疗效,副反应小,是一种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但停药后易复发。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孕激素;临床观察

引言: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激素依赖性良性肿瘤,在生育期妇女中发病率为25%,迄今原因不明。以往对此类患者多选用子宫切除术或肌瘤挖出术。子宫肌瘤中存在孕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在子宫肌瘤的发展中起协同作用。米非司酮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可使肌瘤体积明显缩小,为此,本篇文章对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和作用进行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2014年05月至2015年05月在医院门诊妇科检查、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68例,全部病例均已结婚,年龄32-51岁,平均年龄34.56岁,均未绝经。其中月经过多38例(55.88%),经期延长12例(17.65%),周期混乱8例(11.76%),不孕3例(4.41%),贫血15例(22.06%),均有不同程度痛经。用药前3个月均无激素类药物治疗史,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自愿要求药物保守治疗。

(二)治疗方法

米非司酮均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12.5mg,每日1次,睡前口服,连续3个月,用药前后行妇科检查,B超(飞力浦HDI5000,腹部凸阵探头,3.5-5.0MHz)测量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三维经线,计算体积大小。用药1个疗程后停药,1、3、6个月后各随访1次。

(三)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月经量、周期改变,贫血症状,使用米非司酮后副反应等。子宫及瘤体体积测定:B超测定子宫、瘤体三维经线半径a、b、c,用公式V=4π·a·b·c/3计算体积,对多发性肌瘤计算最大肌瘤体积作为代表结果。体积缩小率=[(V1-V2/V1)×100%计算,V1、V2分别代表治疗前后体积。激素测定: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后各进行1次血雌二醇(E2)、孕酮(P)测定,用药期间每月查血常规、肝肾功能1次。

(四)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及x2检验。

二、结果

(一)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变

所有患者服药期间均出现闭经,贫血症状均得到改善,平均血红蛋白升高16g/L,痛经症状消失。停药后有5例继续闭经,子宫肌瘤继续缩小,同时出现更年期症状;6例于停药后1月内行手术治疗;57例于停药后2-10周恢复月经,经量较前减少。

(二)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的变化

治疗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均缩小,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四)副反应

用药后出现恶心、食欲减退10例,继续用药后症状缓解;8例有潮热、多汗等,轻微绝经期症状;性欲减退3例,不影响生活工作。所有患者无体重增加、色素沉着、低血压等反应。肝、肾功能检查仅1例有SGOT轻度升高,停药1月后复查恢复正常。

三、讨论

米非司酮,除用于抗早孕、催经止孕、胎死宫内引产外,还用于妇科手术操作,如宫内节育器的放置和取出、取内膜标本、宫颈管发育异常的激光分离以及宫颈扩张和刮宫术。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又称为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由于子宫肌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中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故称为子宫平滑肌瘤较为确切。简称子宫肌瘤。有关子宫肌瘤的病因迄今仍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到正常肌层的细胞突变、性激素及局部生长因子间的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卵巢功能、激素代谢均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调节,故神经中枢活动对肌瘤的发病也可能起重要作用。因子宫肌瘤多见于育龄、丧偶及性生活不协调的妇女。长期性生活失调而引起盆腔慢性充血也可能是诱发子宫肌瘤的原因之一。

(一)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

近年来研究表明,孕激素是子宫肌瘤发生的启动因素,在肌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米非司酮是孕激素受体拮抗剂,能取代体内P与其受体结合,因而抑制P活性,继而卵巢黄体溶解,体内P和E2水平下降。此外,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促使子宫肌瘤退缩,并诱发闭经。本组研究中,68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后P降低近3倍,肌瘤缩小,也进一步证实了在缺乏内源性P时,米非司酮可诱发一种无周期性激素模式,导致排卵停止。

(二)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适应证

本组资料显示,米非司酮用于接近绝经期患者,用药后出现停经,子宫及子宫肌瘤继续缩小。在随访过程中,28例患者于停药后子宫、子宫肌瘤有不同程度增大,因此,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不能完全代替手术治疗,但能明显缩小肌瘤及子宫体积,诱发闭经,纠正贫血,减少盆腔充血,可作为手术前用药。本组中有11例患者行肌瘤剔除术,术中出血少,较易剔出,与米非司酮减少血管生成有关,可用于子宫肌瘤的保守性手术前准备。

结语:总之,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越是接近绝经期患者提前过渡到自然绝经,肌瘤缩小明显,从而避免了手术。作为保守治疗子宫肌瘤,是比较理想的药物,而对肌瘤小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期间,由于阻滞了子宫内膜的发育,患者处于闭经状态,作为术前准备,为手术创造条件,使贫血得到纠正后再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避免输血,降低手术难度。

参考文献:

[1]吴际,程之英.子宫肌瘤组织雌、孕激素受体及细胞增殖相关抗原与激素抗体关系的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30(10):603-604.

[2]杨幼林,郑淑蓉,李克敏.两种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31(10):624-625.

[3]陈建利.米非司酮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11,25(04):222-223.

[4]廖爱华.米非司酮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10(0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