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与影像学表现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超声内镜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与影像学表现分析

郭明珊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重庆401320)

【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内镜技术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住院部接受治疗的疑似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50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本组150例患者均经超声内镜技术以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测诊断。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超声内镜以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诊断结果的准确率、特异度进行计算并对比。结果:最终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40例患者确诊为胆总管结石,10例患者排除胆总管结石。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超声内镜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为97.14%(136/140),特异度为90.00%(9/10);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为87.86%(123/140),特异度为50.00%(5/10)。组间对比,超声内镜技术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均显著高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技术,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方面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技术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的效果确切,准确度与特异性均优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技术,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超声内镜;影像学表现;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3-0130-03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术前对胆总管结石的排除与诊断日益受到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1]。目前可用于胆总管结石诊断的影像学技术方法较多,包括多排螺旋CT、胆道彩色超声、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超声内镜等多种类型[2]。其中,多排螺旋CT以及胆道彩色超声诊断中容易受受检对象腹腔气体以及检查技术的影响,诊断准确率偏低,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技术对受检对象存在一定的创伤性,因此应用范围同样比较局限[3]。如何在上述多种诊断方法中进行科学选择,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已成为临床实践中应加以重视的一项课题。为研究超声内镜技术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本研究中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住院部接受治疗的疑似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50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分别经超声内镜技术以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测诊断,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住院部接受治疗的疑似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50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病例符合纳入标准:①经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胆总管直径>7.0mm;②肝功检查显示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或直接胆红素检出值明显升高;③有既往急性胰腺炎病史;④有既往急性胆管炎病史;⑤年龄在20~80周岁范围内;⑥自愿参与临床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①年龄在20周岁以下或80周岁以上;②已接受相关治疗可能影响指标判定;③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④精神疾病患者。150例患者临床资料经回顾分析为: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68例,患者年龄21~78周岁,平均年龄(45.6±3.8)岁。

1.2方法

本组150例患者均经超声内镜技术以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测诊断。具体方法如下:

1.2.1超声内镜诊断仪器为超声内镜诊断仪(生产厂商:Pentax;仪器型号:GE-3630UR),超声内镜工作孔道参数为2.4mm,工作频率为5.0MHz/7.5MHz/10.0MHz,工作景深参数为5.0mm~100.0mm,电子线阵环形扫描参数为270.0°。患者取平卧体位,采用水囊直接接触法置入超声内镜,将超声内镜工作探头置于受检对象十二指肠降部,对十二指肠乳头以及胆总管末端进行扫描,在此基础之上沿肠腔以及胆总管缓慢退镜至十二指肠上角部位,对胆总管内异常信号以及管径进行全程探查,以管径内可见高回声团块且后方伴随明显声影为胆总管结石诊断依据。

1.2.2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诊断仪器为磁共振诊断仪(生产厂商:西门子;仪器型号:AVANTO1.5T),受检对象取平卧体位,采用T2加权图像对受检对象胆管结构以及胆汁进行勾划,检查过程中无需造影剂增强扫描或呼吸控制,以管腔内各类形态异常呈低信号或无信号充填缺损区作为胆总管结石诊断依据。

1.3观察指标

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超声内镜以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诊断结果的准确率、特异度进行计算并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为t,以(n,%)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法为χ2,P检验值<0.05时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最终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40例患者确诊为胆总管结石,10例患者排除胆总管结石。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超声内镜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为97.14%(136/140),特异度为90.00%(9/10);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为87.86%(123/140),特异度为50.00%(5/10)。组间对比,超声内镜技术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均显著高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技术,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方面意义(P<0.05)。如表1表2数据所示。

3.讨论

当前大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不断改变,胆总管结石发病率明显提升,本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也有一定的增长趋势[4]。术前明确诊断不但能够为治疗措施的合理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最大限度的缓解了患者身心痛苦。结合既往报道来看:胆总管结石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常受到腹壁脂肪以及胃肠气体的干扰与影响,常规体表超声检查往往难以明确诊断[5]。近年来,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技术被证实对提高胆总管结石(尤其是胆总管微小结石)诊断率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该技术存在一定的侵袭性,且受检对象接受检查后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因此临床不主张选择其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而超声内镜作为一种全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实现了高分辨率超声显像技术与内镜技术的结合,在临床实践应用中能够使胰胆管系统不受胃肠内气体影响,使显像更加清晰,因此在胆总管结石临床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6-8]。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是一项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在用于胆总管结石诊断时无需造影剂,对患者配合度的要求不高,且能够对胆管结构、胰管结构加以充分显示,得到与直接胆胰管造影类似的影像学结果,但既往报道中认为该方法下影像学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相对偏低,且影像图经处理后容易导致胆总管微小结石病变被掩盖,特别是对壶腹部以及胆总管下段结石病变的显现不够理想,存在一定的漏诊与误诊可能性。本研究中观察数据显示:最终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40例患者确诊为胆总管结石,10例患者排除胆总管结石。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超声内镜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为97.14%(136/140),特异度为90.00%(9/10);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为87.86%(123/140),特异度为50.00%(5/10)。组间对比,超声内镜技术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均显著高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技术,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方面意义(P<0.05)。提示超声内镜技术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的效果确切。对比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技术,超声内镜技术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优势体现为:超声内镜诊断胆总管结石是通过将超声工作探头插入受检对象十二指肠降部,在扫见胰胆管共同开口后沿胆总管行走,在退镜过程中对胆总管管腔内结构以及行径进行观察,以明确诊断。在此过程中,超声内镜有效避免了受检对象腹壁脂肪组织以及胃肠气体对影像学结果的观察,能够近距离清晰显影,对提高微小胆总管结石诊断率有突出价值。

综上分析可见:超声内镜技术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的效果确切,准确度与特异性均优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技术,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林林,王一平.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超声内镜诊断胆道梗阻疾病的系统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3):154-159.

[2]侯波,黄博,徐钧等.双镜联合一次性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11):625-627.

[3]孙善明,管云,钟延美等.超声内镜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检查对胆总管壶腹区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2010,5(6):532-534.

[4]蔡长春,徐欢,欧阳卫泽等.超声内镜诊断胆总管下段微小结石8例报道[C].//第22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论文集.2012:190-191.

[5]石鑫,陈政,林斌等.内镜联合腹腔镜与开腹胆道探查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7):49-51.

[6]吴非,王翠,姜书山等.不同影像检查方法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比较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7):1140-1145.

[7]王楠,石玉琪,王帅等.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疗效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5,(8):1333-1334.

[8]吕红梅,关景明.胆总管结石的影像学诊断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5):578-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