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颜凤加

颜凤加

(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阜宁224400)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与应用效果。方法:搜集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产后出血60例,依据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共30例。研究组为人性化护理,共30例。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两组对比,研究组出血量少,焦虑评分低,满意度高(P<0.05),差异显著。结论:产后出血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效果佳,患者较为满意,可推广。

【关键词】产后出血;人性化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280-02

产后出血病情变化迅速,发病急,较凶险,若不及时、有效救治,则对产妇生命构成较大威胁。护理服务作为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辅助治疗、提高疗效的有效手段,对加快身体恢复、减轻疾病危害尤为重要。现搜集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产后出血60例,总结性分析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方法与效果,并回顾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产后出血60例,依据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组。对照组30例,11例经产妇,初产妇19例,均龄(27.56±6.26)岁,年龄范围21~41岁,其中9例软产道损伤,7例胎盘因素,14例宫缩乏力。研究组30例,10例经产妇,初产妇20例,均龄(27.44±6.32)岁,年龄范围20~42岁,其中8例软产道损伤,8例胎盘因素,14例宫缩乏力。对照组与研究组临床资料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研究组为人性化护理。

1.2.1产前(1)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评估抑郁、焦虑状态,掌握患者不同心理状况,与其多交流、多沟通,稳定情绪,减少情绪波动,消除紧张、恐惧、烦躁等,使其积极、密切配合;(2)通过组织讲座、制作宣传册、开展一对一指导等方式,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宣教内容为自我监测、孕期常识、均衡营养、合理膳食等,提供自我保健能力及意识,反复讲解手术注意事项及配合事项;(3)定时产检,对患者及胎儿情况进行评估,并记录,若患者有高危因素,需做好严密监测,向主治医生通知,采取预防对策。

1.2.2产时(1)第一产程应指导患者放松精神,注意休息,排通大小便,加强营养,使其保持最佳状态,保证体力充沛。对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做好监测,实施肛查或阴道检查,掌握宫口开大及胎头下降情况,便于观察产程进展;(2)第二产程教会患者掌握正确的腹压方式,防止使用腹压不当造成软产道水肿或宫缩乏力。娩出胎儿时,应做好会阴保护,依照胎儿大小和会阴情况确定是否实施会阴侧切;(3)胎儿娩出后进入第三产程,使用缩宫素对患者进行肌注,促进宫缩;待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其完整性,观察是否出现黏连滞留或残缺,如不完整则应及时对宫腔进行探查、清理。再次检查会阴、宫颈及阴道,检查有无撕裂,并及时缝合撕裂处。

1.2.3产后(1)产后2h,密切监测患者各项指标,包括心率、血压、脉搏等,做好记录,并对宫缩程度、膀胱充盈、宫底高度、切口出血等情况严密观察,预估出血量;对于持续性出血的患者,对其应用相应药物,积极止血,若出血量较大,需及时输血;对患者子宫进行按摩,单手置于宫底,且拇指放置在宫前壁,余四指于宫后壁,有节奏、均匀、轻柔的对宫底实施按摩,促进宫缩。(2)患者如有眩晕、面色苍白、口渴、呼吸急促、出冷汗、血压下降、烦躁不安、胸闷等,需立即警惕休克,并及时报告给主治医生,遵医嘱处理;(3)针对休克患者,实施心电监护,对尿色、皮肤颜色、尿量、面色等做好观察。协助其摆放凹卧位,抬高下肢约20~30°,抬高头胸约10~20°,创建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

记录两组产后2h、24h出血量,评估两组焦虑状态,并对比;问卷调查两组满意度,比较分析。

1.3效果标准

1.3.1焦虑程度重度焦虑:焦虑评分>70分;中度焦虑:评分60~69分;轻度焦虑:评分<60分。

1.3.2满意度不满意:护理评分<60分;一般:评分60~89分;较满意:评分≥90分。满意度=一般+较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指标

对照组产后2h出血量(1054.35±216.47)ml,产后24h出血量(1465.65±312.03)ml。研究组产后2h出血量(653.56±100.39)ml,产后24h出血量(326.79±54.26)ml。两组出血量比较,研究组较少(P<0.05,t=0.8629),差异显著。

2.2焦虑状态

对照组中度焦虑,评分(66.3±2.8)分;研究组轻度焦虑,评分(42.5±1.7)分。两组比较,研究组焦虑评分低(P<0.05,t=0.8146),差异显著。

2.3满意度

两组满意度对比,研究组较高(P<0.05),差异显著,见表一。

3.讨论

产后出血患者在胎儿娩出后1d内子宫出血,且出血量>500ml,并伴有出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慌、脉细弱、头晕等失血性休克表现,与软产道裂伤、宫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等有关,对患者构成较大危害,持续少量出血或大量急性出血可降低产妇免疫力,引起产褥感染,缺血导致脑垂体坏死,形成席汉氏综合症,患者肾上腺、脑垂体及甲状腺功能明显降低,产生闭经,病情严重者可直接发生休克[1]。采取有效、合理的护理措施,能从根本上减轻机体损伤,促进康复,提高健康水平及生存质量。近年来,在护理服务快速发展下逐渐产生多种新型工作模式,人性化护理作为专科护理主要代表,具有高效、系统、连续、整体等特点[2]。人性化护理将“人道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将患者作为工作中心,所有护理措施均围绕患者实施,针对性强。人性化护理内容较全面,涉及生产全过程,包括产前、产时、产后三方面,能结合疾病发生特点及进展特点实施护理,具体分为心理指导、健康宣教、密切配合、严密观察、出血急救等[3]。人性化护理是传统护理向现代专科护理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此模式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基础需求得到满足,心理、生理、精神等方面均能达到最佳状态,护理有效、精心、系统,质量高,服务优[4]。本研究中,研究组经过人性化护理,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常规护理),产后2h出血量(653.56±100.39)ml,产后24h出血量(326.79±54.26)ml,而对照组为(1054.35±216.47)ml,产后24h出血量(1465.65±312.03)ml;研究组焦虑状态较轻,评分(42.5±1.7)分,而对照组为(66.3±2.8)分,说明人性化护理对减少出血量、改善焦虑意义极大。研究组满意度(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提示人性化护理工作质量高,效果佳,临床满意度高。

综上分析,人性化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意义较大,作用显著,适合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亚波.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1):39-41.

[2]桂新莲.产后出血患者116例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08):400-401.

[3]唐平,谷娥,王姗.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319-320.

[4]莫廷美.对45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体会[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02):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