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幼儿园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1

2014年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幼儿园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布都尼珍德庆曲珍

(西藏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西藏林芝860000)

【摘要】寄生虫病是中小学生的常见病,为了解和掌握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的中学生、小学生、幼儿园的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我们采用改良加藤厚片法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寄生虫感染率为1.63%,蛔虫感染率为0.905%。达到我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蛔虫感染率不大于3%的要求。2012-2013年进行了驱蛔虫药物投服,蛔虫感染率从2011年的4.96%降到目前的0.905%,因此疾控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卫生知识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服用驱虫药物。

【关键词】西藏林芝地区;幼儿园;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2-0306-02

为了解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幼儿园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是否达到地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蛔虫感染率不大于3%的要求,保障我地儿童的身体健康,我中心制定并实施了《2014年西藏林芝地区3~14周岁儿童蛔虫感染状况调查方案》,对西藏林芝地区幼儿园和中、小学等11所学校的3~14岁的学生进行了蛔虫感染现状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西藏林芝地八一镇区行政区域内的幼儿园、中小学11所学校共552名3~14岁儿童。各学校、幼儿园标本送检及寄生虫感染情况详见表1。

表1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各中小学、幼儿园标本送检及寄生虫感染情况

1.2方法

从学校收集学生采集当日的新鲜粪便送检,采用改良加藤厚片法进行肠道寄生虫卵的检测.

2.结果

本次共调查552人,共检出9人感染寄生虫,其中5人感染蛔虫,2人感染绦虫、2人感染鞭虫,寄生虫感染率为1.63%,蛔虫感染率为0.905%。其中幼儿园阳性人数2/302人、感染率为0.66%。小学生阳性人数2/159人、感染率为1.3%。中学生阳性人数5/91人。感染率为5.5%。幼儿园与小学生寄生虫感染率经卡方检验无明显差异,见表2。

3.讨论

3.1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高寒缺氧、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发展落后,卫生条件较差。人民群众的预防意识不强,预防知识欠缺,寄生虫病流行较为严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1]。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西藏人体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因素,西藏人体寄生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由于大多数藏族群众生活的区域环境较差,卫生条件较差,客观条件决定了不能经常洗涤衣物、洗澡、更换衣物,加之生活习惯的影响没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且喜食生肉[2]。与犬共居一室,粪便没有堆积处理,极易造成潜在的传染源。

3.2本次检测结果显示寄生虫感染率为1.63%,蛔虫感染率为0.905%。达到我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蛔虫感染率不大于3%的要求。是由于2012—2013年在林芝地区八一镇的小学生和幼儿园进行了驱蛔虫药物投服。

3.3中学生与小学生幼儿园寄生虫感染率经卡方检验有明显差异,中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知识水平比小学生幼儿园要高,中学生寄生虫感染率应该比小学生幼儿园低,为什么中学生寄生虫感染率比小学生幼儿园高,主要原因是林芝地区八一镇小学生幼儿园在2012—2013年进行了驱蛔虫药物投服,而中学生在2012—2013年没进行了驱蛔虫药物投服,还有有的中学生刚从下面每个县来西藏林芝八一县读书的也没有进行驱蛔虫药物投服。西藏人有喜食生肉特是生吃风干的牦牛肉,喜食生肉很容易引起寄生虫的感染。

3.4积极开展寄生虫病的群查群防工作,防止寄生虫病在人口集中的地方传播。对托幼机构、学校应定期检查粪便,及早发现寄生虫病儿,根据不同流行程度,实行集体驱虫或选择性驱虫,并抓好重点人群,如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等的防治,及时发现病人,积极治疗患者和带虫者[3]。

3.5建议疾控中心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政府和学校要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厕所的冲洗设施和水源环境,并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服用驱虫药物,减少学生感染肠道寄生虫的机会,确保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姝雅,尹强,王本贺,等.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J].中外医疗,2013,32(27):143-143.

[2]区继军,任文锋,张玉莲,等.广州地区可生吃新鲜蔬菜人体肠道寄生虫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6):537-539.

[3]黄焕新.对青少年肠道寄生虫病的监测与防治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7):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