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

何楠丁锦珍俞德荣李景

何楠丁锦珍俞德荣李景

(安徽蚌埠第一人民医院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操作技术、沟通能力、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定时巡视等护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后能显著降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针对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229-01

ICU病房中患者大多病情危重,起病急、变化快,多伴有通气障碍甚至呼吸功能衰竭,需要行机械通气治疗。但危重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未行机械通气患者,一旦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使得病死率明显提高[1]。因此,加强ICU病房机械通气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减少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是临床护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44.9±16.5)岁,机械通气时间2~7d;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24~79岁,平均年龄(46.2±17.3)岁,机械通气时间2~6d;所有患者均符合ICU机械通气治疗标准,原发疾病中,COPD32例、脑血管意外37例、脑外伤19例、农药中毒12例;排除原有肺部感染者、全身炎症反应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机械通气时间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机械通气期间行常规护理,每日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给予气道湿化护理,并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根据医嘱用药等。观察组在机械通气期间行针对性护理:(1)机械通气护理。机械通气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巡视次数,每次检测2次血气分析,根据结果变化调整机械通气模式及各项参数,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变化,确保撤机及拔管的及时性;注意气管插管的深度,确保外露的长度以及固定稳定,避免气管移位、气道堵塞等情况发生;每日定时双肺听诊,评估肺部湿罗音改善情况,以此作为肺部炎症改善的指标之一[2]。(2)营养护理。机械通气治疗会导致营养代谢异常,容易使二氧化碳大量生成,使肺脏的负荷增加,护理人员应设置营养支持方案,保证葡萄糖的摄入量在总热量的40%,脂肪占20%,并根据体重计算蛋白质需求量[3]。(3)基础护理。抬高床头约35°,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加温和湿化,保持呼吸道的湿润,并促进痰液稀释和松动,利于痰液的排出,促进炎症的快速消退[4]。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评估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分为操作技术、沟通能力、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定时巡视五个方面,每项10分,得分越高则表示护理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率(%)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50例中,发生4例,发生率为8%;对照组50例中,发生14例,发生率为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后各项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见表1

观察组操作技术、沟通能力、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定时巡视等护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ICU病房内患者多病情危重,呼吸功能大多处于衰竭状态,机械通气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治疗手段,可有效辅助患者呼吸,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机械通气属于侵入性操作,患者会感到明显异物感,并且不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使得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病,不仅延长了呼吸机的使用时间,更增加了患者的呼吸机依赖性,甚至升高了病死率。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实施,以机械通气护理和呼吸道管理为重点,加强护理期间的巡视,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机械通气的参数,并保证气管插管固定良好、未堵塞,做好气道湿化和清除气道分泌物工作,确保气道通畅,并给予心理护理、营养支持等,加快肺通气及换气功能的恢复[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P<0.05);观察组操作技术、沟通能力、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定时巡视等护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针对性护理效果确切,能有效降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肖少娴,丘韶校,赵宇.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策略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7):1369-1370.

[2]董星妤.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9):959,961.

[3]秦爱红.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3):147-149.

[4]吴雪明.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因分析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956-957.

[5]钟瑶.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对策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6):5081-5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