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与基因“治未病”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中医“治未病”与基因“治未病”探析

郭荫广肖红霞杜贤荣

郭荫广肖红霞杜贤荣

(山西省中医院治未病健康体检中心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中医的核心思想就是“治未病”,“治未病”的理论指导着中医养生保健和临床实践,近年兴起的基因检测技术充分证明了中医“治未病”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二者从宏观及微观两个不同层面诠释预防观念并推动预防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基因“治未病”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320-02

“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一直被国际上评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1]。近年来兴起的基因检测为预测医学,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提供了依据,与“治未病”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先进的基因检测能够在预见“未病”的基础上“治未病”,证实了传统中医“治未病”的科学性,二者从微观及宏观上共同推动着预防医学的发展,使二级预防到一级预防成为可能,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

“治未病”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已病防变”;四是“愈后防复”。

1.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即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注重养生保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

1.2欲病施治,防微杜渐

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采取相应手段加以调节,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起始和萌芽状态,使机体向健康状态转化[3]。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1.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指疾病已经存在,采取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及时防止或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转变,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这是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治疗原则。病邪进入人体以后,根据脏腑、经络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会发生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浅到严重的变化。《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能否把握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及时截断疾病传变的途径,减少疾病对人体的损害同样是衡量医术的重要标准。

1.4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病不复发的目的。

“治未病”理论的精髓: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以其非凡的超前意识,显示出独特魅力,它在养生、保健、康复等健康医学与临床医学全过程都有突出意义,为国民的健康护航发挥重要作用;也将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

2.基因“治未病”

近年来,随着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基因研究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人们试图从基因学层面来解读生命的奥秘,防治疾病,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其中疾病易患性基因检测技术已被应用于疾病的预警检测。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功能片断,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生老病死的根源,是健康、靓丽、长寿之因,是生命的操纵者和调控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疾病是遗传体质和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个体遗传检测能了解自身是否有家族性疾病的敏感基因。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携带有敏感基因,有针对性的做好饮食保健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减少病痛的折磨和高昂的治疗费用。

2.2为健康管理指引航向

目前很多的不良环境因素,加上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等,都会跟人体内的敏感基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疾病。通过基因检测了解不同疾病的发生倾向,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活调整或干预,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3指导常规体检,使常规体检更加有针对性

对于个体遗传检测结果中显示高风险的疾病,需要加大对其相关指标常规检测的频率,并密切关注指标检测结果的变化,更加有效地预防疾病。

2.4指导医生用药

帮助医生了解患者对治疗药物的敏感程度和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从而改变临床医学上常见的“以人试药”的尴尬,提供更加安全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目前的基因检测已经可以从患病风险预警和用药指导两方面来指导人们对抗疾病。

3.中医“治未病”与基因“治未病”的关系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经历了从“未病”到“已病”过程,只有在“未病”阶段发现它、识别它,阻断其向疾病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人们的健康。基因检测技术,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发生某种疾病,使人们能够在早预见“未病”的基础上“治未病”,并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使“治未病”向“知未病”发展成为可能。

中医“治未病”与基因“治未病”的共同之处:(1)前瞻性:在出现症状前提前预知,使自己完全掌握健康主动权。(2)针对性:根据患者体质和风险等级高的疾病制定防治方案,进行有目标的预防。(3)可控性:健康管理专家依据检测结果,量身定制健康管理方案,将可能发生的疾病扼杀在萌芽之中,从而做到少生病、不生病。

4.结语

21世纪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预防保健,中医“治未病”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开展“治未病”的中医健康教育对促进人们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的不断发展,治未病已有了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如今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

基因检测是现代医学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可以从基因水平全面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亚健康状态下的健康检测与健康管理,以达到预测疾病。中医“治未病”,是在未患病之前,尚无疾病的症状时就根据舌脉、体态,运用中医理论,推测出将容易患某种病,以预防或防止并发症。

恰当地运用现代医学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发掘和完善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准确掌握诊断的预见性,治疗的及时性,疾病传变、转化、合病、并病的规律性,将二者更好的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英凯,刘艳骄,王秀歧.谈古论今“治未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9(5):330.

[2]虞舜,于莉英,点校.黄帝内经(素问)[M].四库全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10.

[3]陈瑞芳,朱娅君.“治未病”说略[J].新中医,2008,27(12):792-793.